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膠原蛋白:低免疫性的生醫材料–膠原蛋白
93/08/02
瀏覽次數
14386
呂博文
|
臺鹽生技一廠
在日常生活中,受傷總是在所難免的事。小到皮膚擦傷,大到斷手斷腳,傷後的復原無一不是希望能回復到原來正常的樣子。為了能迅速修復受損的組織,各式各樣的醫學材料不斷地開發出來,以滿足人們對傷口修復的渴望。對於難以復原的傷害,現代的組織工程選擇了生物性的材料,來做為新一代的生物醫學素材,其中包括最近十分熱門的膠原蛋白。
由傷口修復到組織再生
只要是能將身體受到的傷害,修復得又快又好,就可以算是優良的醫學材料,哪怕只是一塊乾淨的紗布。絕大多數的傷口能隨著時間逐漸癒合,但是失去的組織要能再生,就非常不容易了。大型的創傷,如車禍的撕裂傷、嚴重的燒燙傷,必須靠手術來解決。倘若是斷手斷腳,少了個眼睛、鼻子,唯一的途徑就只有靠未來的組織工程來彌補遺憾了。
過去修補組織的材料,主要的用途在於填補傷口,形成完整的屏蔽,以防止水分的流失及感染的發生。隨著科技的進步,材料製作的技術已經能夠提供更多的功能,大幅地增加了與身體組織之間的相容性。過去電影裡常描述有關「生化人」的情節,從早期的電腦機器人,用白鐵或合金做成的身體,演變到目前運用陶瓷、矽膠等做成彷彿擁有生命的組織,取代原來身體上各種功能的目標,大致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近二十年來,生物科技突飛猛進,對於傷口修復的觀念,也往前跨入了組織再生的新領域。利用生物學、醫學工程等方法,來研究哺乳類動物組織在正常或病理狀態下,其結構和功能的關係,並設計、開發及生產有活性、有功能性的組織,來增生、維持或替代人體由於各種原因所造成的組織結構缺損、功能喪失及衰竭的器官,這就是組織工程。
從不銹鋼釘到膠原蛋白
在組織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統稱為生醫材料。一個好的生醫材料必須符合以下的條件:被分解的速率可以控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能提供適當的機械強度;可以促進組織的再生。可是從臨床運用的情況來看,能達到以上五個條件的材料並不多,原因有二,一是成本上的考量,另一則是排斥性的問題。
對組織修復而言,外科的治療方法大致分為三種:植入非生物性人造材料,像固定骨折的骨釘、人工關節等。這類型的材料生物相容性低,而且容易耗損,造成二度傷害;異體移植,從別人或動物身上移植器官或組織,可是病人終身須服用抗排斥藥物;自身組織移植,擷取身體某部分移植,但是挖東牆、補西壁,數量仍舊有限,有時候功能也不完全相符。
生物性的材料在這幾年開始嶄露頭角,是當前組織工程積極開發的項目之一,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排斥性及促進再生的問題。其中幾丁質、透明質酸、以及膠原蛋白,都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材料,而膠原蛋白更以親合力高、排斥性低,成了新一代的主要生醫材料。
膠原蛋白的廣泛用途
十九世紀發現膠原蛋白的時候,牛津字典將其定義為「煮熟之後像明膠的結締組織」,所以也稱作「膠原質」。一直到六○年代末期,第二型膠原蛋白由軟骨中萃取鑑定之後,大家才知道膠原蛋白原來不只一種,也才陸續展開對膠原蛋白的研究。
雖然到目前為止,第二十七型膠原蛋白的基因密碼已經解開,但是廣泛運用在實際產品上的,仍僅局限於前五型。這是由於身體所有的組織中,第一型到第五型便占了八、九成,其中一、二、三、五型是纖維組成的主要成分,第四型是各種器官被覆膜的成分之一。所以無論是由於萃取的成本考量,研究的深度,以及快速應用上,前幾型膠原蛋白就足以成為眾所追逐的目標了。
以膠原蛋白做為生醫材料,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在二十世紀初,就記載了利用膠原蛋白做成敷料處理燒燙傷。到七○年代末期,膠原蛋白的萃取技術已臻完備,之後就出現了更多以純膠原蛋白為主的生醫材料。膠原蛋白因為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性,可以被身體分解吸收,又能加速傷口的癒合,所以現在各種動物的膠原蛋白,都被積極地用來做成植入人體的產品。
低免疫性的生醫材料
身體對於外來的物質幾乎都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到五○年代中期為止,膠原蛋白仍然被認為是沒有免疫性的蛋白質,經過八○年代密集探索之後,終於確認了膠原蛋白產生免疫特性的位置,並且區分出不同型與不同物種膠原蛋白之間的差異。
免疫反應的發生,來自於身體細胞辨識外來物體立體結構所產生的回應。簡單地說,淋巴細胞接觸到外來物體之後,便很快地作一個分類,並通知免疫系統該用哪一種方式處理這個外來物質。一般來說,如果是微生物的話,就派殺手細胞把它吃掉,若是無生命的物質,就產生抗體以中和其對身體的毒性。
要降低生醫材料的免疫反應,過去採用的方法有:在材料的表面鍍上一層薄薄的鈦金屬,降低與周邊組織的作用;或者直接使用低排斥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做為材料基質。這些方式的優點除了降低免疫反應之外,所選用的材料也多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但缺點就是生物相容性不高,在植入一段時間之後,材料周邊的組織便逐漸退化,植入物便開始鬆動,最後脫離身體,失去原有的功能,造成第二次傷害。
膠原蛋白的低免疫特性
膠原蛋白的結構非常規律,其胺基酸遵循著Gly-Xaa-Yaa的規則排列,形成α螺旋鏈,而三條α螺旋鏈彼此如麻繩般纏繞,形成了三股螺旋的膠原蛋白分子。其中Gly為胱胺酸,Xaa主要為脯胺酸,Yaa主要為羥基脯胺酸。
根據過去的研究,膠原蛋白產生免疫反應的部位有三個:其一是三股螺旋兩端非螺旋的結構,是免疫反應最強烈的部分,這也是區分膠原蛋白彼此之間差異的工具;其二是即使是完整的三股螺旋結構,在不同物種及品系之間仍有差異;其三則是當膠原蛋白分子斷裂時,暴露出的片段胺基酸序列。
為了能精確地區分不同的膠原蛋白,就必須製作具有專一性的抗體,利用免疫學的方法來鑑定和純化組織中的膠原蛋白。過去常用的多株抗體,是把初步純化的膠原蛋白注入動物體內,待動物產生抗體後,再用來純化膠原蛋白。經過抗體純化的膠原蛋白再打入另一隻動物體內,如此反覆數次,膠原蛋白的純度就會提高到相當理想的地步。現代分子生物學的進步,已經可以利用細胞融合的技術生產單株抗體,更精確地辨識膠原蛋白上的免疫反應部位。
以細胞合成的觀點來看,膠原蛋白在剛被合成時,也是免疫特性最強烈的時候。但是為了要把合成的膠原蛋白分子乖乖地排列整齊,連接成強而有力的纖維束,細胞便分泌酵素修飾分子,剪成一樣的大小,並整齊排列在一起,如此一來,也就降低了大部分的免疫反應。然而經過人為的萃取以及純化的步驟之後,單獨分離出來的膠原蛋白分子又會提高了一些免疫特性。
若以臨床的角度來看,以膠原蛋白做為組織修復的工具,可以降低傷口癒合時的發炎反應。為了達到此一目的,膠原蛋白必須另外用酵素加強處理,除去兩端非螺旋的結構,再配合交聯劑重新排列組合分子,加強機械強度,並且降低分解速率。
以往使用的交聯劑產生了許多問題:當膠原蛋白逐漸分解時,交聯劑也被釋放出來,對身體產生了毒害;不良的交聯劑會造成膠原蛋白的變性,使得植入物失去生理活性,造成更嚴重的排斥反應或完全喪失組織應有的功能。如今使用的交聯劑,情況已改善了很多,不僅種類增加,也變得安全而無毒性,大大地增加了膠原蛋白的應用範圍。
恢復組織的功能
膠原蛋白另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能促進傷口的癒合。過去使用膠原蛋白處理傷口時,由於純度及排斥性的問題,造成其功能僅限於隔絕外界的污染,表現得像紗布一樣。如今由於純化及降低免疫特性,使得具高度生物相容性的膠原蛋白,在傷口修復的初期就可以扮演止血的角色,並縮短發炎反應的時間。另一方面,膠原蛋白還可以刺激傷口周圍健康細胞的增生,並提供組織生長的骨架,讓細胞可以附著及生長,以形成新的組織。
除了自體移植之外,身體仍然會把植入的膠原蛋白視為外來的物質,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分泌更多的酵素,進行分解吸收。這樣的分解現象對身體是有益的,因為膠原蛋白的分解與合成,在體內原本就有一個平衡的機制,更多的分解就會刺激更多的合成,這是刺激組織再生的關鍵。所以如何控制膠原蛋白被分解的速率,是生醫材料成功與否的關鍵。至於要維持機械性質,就必須仰賴交聯劑的作用,才能產生足夠的強度。
更進步的生醫材料
膠原蛋白除了可以做成傷口的敷料之外,還可以做成縫線、止血棉、人工的肌腱、骨骼、軟骨,甚至各種臟器、神經管等,所仰賴的就是膠原蛋白本身的低排斥性,以及製作膠原蛋白相關產品的技術。但是膠原蛋白彼此之間些微的差異,仍然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排斥反應,所以在製程中,多半都會添加一些酵素,以切除大部分引起免疫反應的位置。
除此之外,組織工程也加入了細胞及生長因子等條件,企圖創造出更成功、更進步的生醫材料。例如利用膠原蛋白加上皮膚的纖維母細胞和角質細胞,製成可植入的皮膚;加入軟骨細胞,製成可植入的關節;加入肝臟細胞,以成為新生的肝臟。如果把各項組織工程的技術加以綜合,那麼膠原蛋白可以應用的範圍大概可以涵蓋八成的身體組織,這在醫療上是極具貢獻的。
拜化妝品之賜,含膠原蛋白的產品如今廣泛地受到消費大眾喜愛,也提高了人們對膠原蛋白的興趣。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許多人深深地相信,膠原蛋白不僅能修復意外造成的傷害,更能撫平歲月的痕跡。姑且不論膠原蛋白是否可成為抗老化的尖兵,在醫療上,膠原蛋白已逐漸展露出功效。
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膠原蛋白與腫瘤形成的關聯,還有許多與自體免疫疾病的關係,使得膠原蛋白在疾病治療上貢獻良多。例如口服的膠原蛋白,經過科學驗證,證明可以降低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看來無需太久,膠原蛋白必能成為維持健康的基本需求。
比較各項生醫材料,膠原蛋白雖然擁有多項的優勢,但相對的,仍然需要較高的製作成本。此外,加入細胞之後,這些組織替代物必須能維持組織的代謝及生命力,這些問題都有待克服。其實主要的關鍵在於我們對膠原蛋白性質的了解,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突破,這不僅是所有研究膠原蛋白工作者共同的目標,更是現代生化科技脫胎換骨的契機。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4年8月,380期,6 ~ 11頁
膠原蛋白(24)
免疫(50)
免疫排斥(7)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8/31
如果城市會呼吸─打造臺灣都市綠生活的藍圖
董景生研究員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
儲存書籤
114/05/31
冰河時期的海底記憶:沙錢海膽化石揭開臺灣遠古海洋祕密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3/29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