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對症下藥的學習診斷書

97/02/04 瀏覽次數 2416
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是教學過程中廣受重視的議題,「測驗」則是評量學習成就的一個重要方式。好的測驗可以兼顧難度、鑑別度等不同需要,也能診斷出可能的學習問題,進而加強教學效果。

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黃國禎教授利用電腦大量運算、大量分析的優點,尋找合適的演算法則,發展出一套測驗系統。這套系統依照施測者的測驗目標,從題庫中自動選出適合的題目組成考卷。考試結束之後,這套系統再分析診斷學生的問題癥結,並由任教老師依學習情況做修正,來建立個人的學習模式。這項研究目前已進一步促成產學合作,完成技術移轉。

黃國禎教授認為,「測驗」的目的是多重性的,可能是為了測出學習的熟練度,也可能是學習成就的檢定評量。為了有效達到測驗的目的,在組合試卷時需要考慮多個參數,例如鑑別度、難度、測驗時間及各個提出能力指標的比重分布。

在黃教授的演算法中,試卷組合的部分採用「次經驗法則」的資料搜尋及組合技術,老師可先設定測驗的目標及條件,再由電腦進行試題搜尋及組合。就算測驗的目標相同,電腦也可以從相同的題庫中組合出多種不同的試卷,避免題目因「過度曝光」而失去鑑別度。

在學習困難診斷方面,黃國禎教授使用「概念影響關係」進行分析。他說這是概念構圖的應用,透過階層的形式呈現每個學習概念之間的關係,基礎的概念排在上層,進階的概念則排在下層;這樣的方式不只能系統化地了解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甚至不同科目的相關概念也能相互連結。例如,同樣是物理概念不正確的同學,可能問題在基礎的物理觀念,也可能是其他科目(如微積分運算)的能力有問題。

黃教授的研究發現,題庫愈大,可能的試題組合隨之呈指數成長。電腦分析測驗目標,選取、組合試題都需要時間。若使用傳統的演算法,他預估從 250 個題目中出 1 份 30 分鐘的考卷,以傳統的電腦組卷方式要花 3 天;若從 1 萬個題目中出 1 份 90 分鐘的考卷,可能需要好幾年。黃國禎教授的研究團隊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大大提高了電腦演算速度,從 5 萬個題目中出 1 份 90 分鐘的考卷,只要 5 分鐘就可完成。

學校的考試不只為了測驗學生的水準,更重要的是協助學生找出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問題並加以改善。為了從測驗中診斷出哪一個學習環節出了問題,必須就整體課程結構深入探究。黃國禎教授舉例,「除法」不會的學生不一定是除法運算出了問題,可能是之前的「減法」就沒有學好。只有找出最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黃教授已經在臺北、南投、臺南的幾所中小學進行實驗,考試後拿到診斷的學生,由於能夠「聚焦」在真正的學習困難,一學期後的學習效果比「考過就算了」的學生進步很多。

目前這項研究已與坊間學習業者合作,用它來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再提供適合的教材協助改善。黃教授認為,其實中低成就的學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沒有找到學習的方向。如果學校的教育可以多一點指導,並提供改善的「錦囊」,他相信一定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學得更好,發揮每個人的潛能。

深度閱讀
  • 黃國禎教授網頁:http://web.nutn.edu.tw/el/gjhwang,2007/7/25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