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生物多樣性的維護:生物多樣性非你不可–教育ing

103/09/04 瀏覽次數 8534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雖然改善了人類生活的品質,卻也導致地球上物種及棲地嚴重的破壞,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某些物種甚至瀕臨滅絕的危機。據估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高達1∕3的物種面臨滅絕或瀕危,另外1∕3會在本世紀末步入絕途。如果這個噩夢成真,將對生態系統、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造成莫大的傷害。但這麼危急的事,到底有多少人了解,有多少人為之心焦呢?

隨時隨地來一下

我們的地球不只面臨物種消失的危機,生態系的破碎、退化、喪失也同樣迫在眉睫。根據調查,全球已喪失了45%的原始森林,尤以熱帶地區為甚。而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珊瑚礁也已損失了10 %,還有1∕3的倖存者面臨崩潰邊緣。至於濕地和其他生態系統,也無一倖免。這一切災難都肇因於人類的自私妄為,在以下範疇裡可略見端倪:

不永續的利用 ─ 棲地喪失、過度利用、汙染,甚至是外來種的不當引入,再加上暖化引致的氣候變遷,都是生物多樣性維護工作的重大威脅,而始作俑者正是人類!

人們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越了解,就越體認其對生命維繫的重要性。生態體系的反應終會影響到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續命與生活品質,因此人類有責任維護這歷經46億年演化的珍貴成果。更何況我們的生活、生存,不論是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一項與生物多樣性脫得了關係。既然如此,何不隨時隨地維護生物多樣性,不僅讓自己樂活自然、環保養生,還可以延長地球生命,保障後代子孫的自然遺產。

一己之力無限大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擁有最豐富生物的行星。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是由「生物的(biological)」和「多樣性(diversity)」兩字精簡而成,顧名思義,是繽紛的各式生命和在它們之間、錯綜無盡的巧妙連結。

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所有陸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態系、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的生物的變異性;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及生態系的多樣性。」可知必須從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3個層次同步、全面地關照生物多樣性,才能真正延續地球上的生命。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圈能持續為人類提供生態服務的百寶箱。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守護者是每一個人,個人做出的小小反應會凝聚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啟動發展的因素是個人消費,但個人消費行為卻會利用和汙染自然資源,因此若能經由明智地選購商品、影響和支持政府的環保政策,個人就能驅使整個世界朝永續未來的正向發展。

政府、企業和其他的組織機構雖有責任引導公眾,但最可期待的還是個人,以及他們每天所做的成千上萬次的選擇。正因為如此,現在坊間的產品越來越多強調有機認證、友善生產、綠色消費、公平貿易等,就是要在生活上盡一己之力,改善環境提升生活品質。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的科普常識、科學資訊以支持這個理念。

科普教育是一種不限於學校或學生的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多種管道和訊息傳播媒介,廣泛地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培養了大眾對科技有基本的認知,也加強民眾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對提升生活品質有所助益。

以生物多樣性工作為例,當我們希望享用健康安全的食物時,要如何選擇呢?如果食物里程、碳足跡等是考慮的重點,就必須隨時進修相關的科學新知及消費資訊以助判斷。又如果喜歡親近自然,要如何才能進行對環境、土地無害的生態之旅呢?那就必須做好功課,事前的資訊蒐集、行李準備、過程的行為約束及事後的推廣工作一樣也少不了。而這些認知都必須透過各個場合及媒介,隨時隨地給社會大眾來一下「教育ing」。

阿爾道‧李奧波德曾語重心長地說過,教育必須走在規則之前,可見教育扎根及改變的重要。尤其現在是網路世代,知識爆炸,隨時都有新課題要面對,已不再是單靠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就足夠應付。因此,必須積極透過不同的管道,使大眾的意識提升,並自發性地行動,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才能有所成效。

教育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對於生物多樣性這一個新議題,在學校教育上必須設計更多的教學單元,讓國民在正規教育中能先養成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及應有的概念。如此在往後的社會教育才能配合國際趨勢及在地生活,接受調適教育、展現適應的技能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因此,維護生物多樣性是否成功,端看社會教育能不能使全體國民隨時隨地接受教育、培養技能、落實行動。

既是社會教育,當然比正規的學校教育要多元化、活潑化。為了提升大眾意識,這項高成本的教育工作需要公私營單位機構一起來多花心思、多投入。正因為社會教育的管道、對象廣且多,生物多樣性教育必須借助各種媒體,如:收音機、電視、影片、智慧型手機APP、網際網路等,以及推廣媒介如:展覽、報章雜誌、書籍、摺頁、海報、酷卡、貼紙、胸章、明信片等,把生物多樣性與生活的關聯介紹給大眾。

因為推廣教育的對象時有不同,選用的媒體或媒介也會因應改變,有時須配合文化或宗教活動,有時要與民間保育團體合作。尤其是現代社會,大多數的民眾對終身教育的接受及關心程度都比從前高,關於生物多樣性工作,在終身教育中的內容及對象都不容忽略。

總之,希望把這一攸關人類當代生存福利及後代永續發展的資訊、知識及應有的行為態度,藉著不同的管道,用生活化、在地化的親近議題,隨時隨地讓民眾接受生物多樣性的教育,也就是教育ing─教育進行式。期待教育資訊的普及,不僅讓全民自身養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習慣,更進一步能成為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工作者。每一個人都貢獻一己之力,合起來就足以改變世界,所以說一己之力無限大,請珍惜並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育進行多樣化

生物多樣性的議題多如牛毛,從生活面的食衣住行育樂,到研究層級的生物科技發展;從現在進行中的生產事業,到關係未來的永續營運;這些議題的後續發展,必須緊跟著時事、環境變遷及生態狀況,隨時修正、補充。這時,就需要依賴非正規教育給予正確的行動指南。

非正規教育在未來的教育趨勢裡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太多的變數及資訊須及時灌輸或養成於個人身上。教育不再是一成不變,何況原本就屬於實用、具彈性、偏重行動化的科普教育、社會教育,再加上網路媒介發達、素材多樣化,光就推動生物多樣性這一議題就已發展出許多輔助教材及概念活動,彌補了正規教育中限於上課時數或教材不足的缺點。

除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召開的大會外,每一年的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政府部門及民間團體也會以大型互動展覽、嘉年華、講座、學堂、培訓班、影片導賞等活動,吸引不同層級人士的參與,培養更多的種子教師投入推動的工作。更多人力行於每日每次的消費、行為上,就是最直接維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國際思維、在地行動的最佳表現。

在國際民間保育團體中,以國際自然保育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in United States,簡稱WWF)的教育委員會花了十多年研發並推動的長程教育計畫 ─Windows on the Wild(簡稱WOW)(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輔助教材,最具規模、資料最豐富、面向最廣。

WOW的計畫目標除了提升社會各界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與素養,啟發大眾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思考與討論外,更強調「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以促進人人親身實踐、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為主力。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Society for Wildlife And Nature,簡稱SWAN)自2001年起與WWF簽訂合作的「伙伴關係」,期望由WOW出發,協助台灣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推廣的工作。

雙方在長期合作下,除了編譯出版由WWF策劃的「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基礎篇」及「海洋生命」教材外,並且在2003年起迄今,每年舉辦「野生新視界:全國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簡稱WOW培訓班)」基礎班及海洋班各一梯次,為國內的生物多樣性教育及推廣工作培訓了不少的種子教師。這些種子教師除了回到工作領域繼續教育推廣工作外,也會參與協會後續的教育課程、教學及教材、課程內容的研發工作。

培訓工作之外,其他例如:互動式展覽、戶外體驗、座談會、系列演講、嘉年華、小學堂、咖啡館等,都是協會會舉辦的推廣教育工作。由此可知,教育已不再是單調、枯燥的教室課程,拜網路科技發達之賜,許多資訊可以快速地傳遞,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非正規教育變得豐富、多樣、活潑、生動,且更富生活行動力。這種發展對生物多樣性而言是可以期待的,因為生物多樣性正是要我們把知識落實到行為習慣上。

你上課了嗎?生物多樣性非你不可!Plus One Plus You!!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