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將臺灣的獨特資料搬上國際舞台–姜堯民教授

101/08/22 瀏覽次數 15576
從大學主修統計至研究所的企管,直到出國念博士時,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姜堯民教授才真正覺得:「自己走對路了!」。由於家裡環境的因素,並不允許姜教授出國求學,因此在完成研究所的學業之後就決定進入社會服務,在外商銀行工作兩年之後,適逢臺灣金融環境的快速發展,為了提升金融國際化與自由化程度,因而搭上政府培養財務種子菁英的列車,經由教育部提供之公費,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財務金融系並完成博士學位後回國任教。至此,姜教授才真正找到自己的志趣,在歷經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姜教授研究領域均著重在公司理財、房地產市場以及理財教育,以及試圖從財務世界裡找到投資者的行為模式。

讓臺灣本土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在2010、2011年與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d Hirshleifer、帝博大學(DePaul University)Ann Sherman教授、及愛荷華大學Yiming Qian教授等知名學者共同合作完成〈Do Investors learn from Experience? Evidence from Frequent IPO Invertors〉及〈Endogenous entry and partial adjustment in IPO auctions: Ar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better informed?〉二篇有關新股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的論文,均發表於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期刊中,該期刊被國科會評為財務領域頂級A+。

該研究以全球少數實行IPO競價拍賣發行的臺灣為例,找到1995至2000年間共84個採用混合型競價拍賣方式的IPO股票為研究樣本,討論IPO股票在進行競價拍賣時,投資者的申購意願、申購比例、IPO股票期初報酬等結果是否與傳統拍賣理論相吻合,從中也了解投資人的投標行為是否符合各種拍賣結果的假設。從研究中發現,機構投資人會依公司或市場的不確定性情況,調整投標策略;而愈多機構投資人加入投標,IPO股票期初報酬會愈大,機構投資人的行為多能遵循著拍賣理論投資。然而,個別投資人在參與IPO股票競價拍賣時,卻往往因為手上的資訊不夠充足,在獲得高報酬的同時,個別投資者會陷入天真型增強式學習效果(naive reinforcement learning)裡,過度樂觀導致過度高估股票價格的投標行為,隨之而來也會面臨到更高的投資風險。藉由論文的發表,不僅讓臺灣本土性的研究資料也能登上國際期刊,由此更能證明姜教授在財務領域上的專業能力。

因著發表二篇研究論文,姜教授也因此獲得國科會100年傑出研究獎的獎項。姜教授的研究方向除了讓他觀察到投資人的學習過程與投資決策過程,同時也與他近年來持續關注的房地產指數以及理財教育上所想要推廣的理念息息相關。

研究領域跨及房地產及理財教育

姜教授的另一研究領域為房地產指數。由於房地產早已經是許多投資人掌握房市動態的主要依據,姜教授從2007年起與信義房屋仲介公司合作,針對臺灣五大城市房地產狀況,沿用價格函數理論基礎,調整既有的信義房價指數模型,並縮小分析區間,計算反映出臺灣房地產價格的波動情形,讓購屋者或投資人更能判讀房地產的走勢。

但當被問到房地產未來的趨勢如何時?在2002年就已逢低購入自用住宅的姜教授並不想提供適不適合進場的答案,只是笑笑地說:「房價趨勢一直持續往上漲,但如果政府沒有在去年實施的奢侈稅,房價會漲得更多。」

熱愛研究的姜教授其實一直將重心放在了解投資人的行為模式上,並希望提出更多警訊給一般投資人。已有三個孩子的他,近年亦將研究重心放在理財教育上,會配合讀小學的女兒,並趁機到其班上教導小朋友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呢!

誠如姜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玩遊戲學理財》一書中提到:「理財規劃是一輩子的事,若能及早教導孩子理財概念,應會對其人生有重大影響。」但姜教授認為所謂的理財,並不是一味地創造財富,而是根據個人的財富能力及對風險的態度作分析,再慎選投資標的,這才算是好的財務規劃。

姜教授曾到女兒的課堂上和小學生玩一種「抽泡麵」的遊戲,由四個人組成一組,透過由姜教授提供或者孩子們自己想到的方案進行。從遊戲中,讓孩子們了解到自己對於風險承受度的高低程度,也學習到從別人的選擇經驗中找到更最適合自己及分散風險的方式。

傳承新進創造更國際化的成果

姜教授不管是從新股發行競價拍賣、從分析房地產的趨勢,甚至是從教導孩子對於「抽泡麵」遊戲的選擇上,都可觀察出人的行為模式、偏好。

從姜教授發表有關「新股發行」的論文研究過程中,發現到其實臺灣尚有許多的資料可運用在研究上,因為其中的獨特的資料是很適合深入研究的。或許對於某些社會學科或商科的學者認為,臺灣資料只侷限於本土性(localized),而無法適用於國際,但姜教授認為:「只要有能做出有推論性、故事性的研究,研究者都不應自我設限,勇敢地把資料遞給領域內的卓越期刊,如此臺灣的能見度將會因而大大增加!」

熱愛研究的他,曾在與國外學者合作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經驗,而未來姜教授也希望持續透過參加國際研討會、赴國外研究交流、邀請國外學者來台,尋求更多與國外學術單位的合作機會。但更重要的是,姜教授希望能將這些經驗傳承給年輕的學者,並且結合國內優秀的學者,讓在臺灣做研究的學者,能堅持崗位、再接再厲,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持續發表,並在世界上發光發亮。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