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養殖魚塭在整體治洪防災之角色(三):養殖漁業具體貢獻

105/11/30 瀏覽次數 1458
近十年受到全球氣候變遷效應的影響,極端天氣之頻率增高與災害事件之規模加劇皆有顯著成長趨勢,除了重新檢視水道防洪設計標準之外,政府對於超過工程保護標準之降雨情況,亦應擬具因應對策,進而避免或減少淹水損失。針對沿海地區之養殖區,因位處排水末端與地勢低漥區域,致區內排水深受潮汐及中上游排水影響, 養殖漁業生產區及魚塭集中區排水須仰賴漁業主管機關、直轄市、縣(市)政府或農田水利會協助,始能順利 排出蓄淹魚塭區之積水。

目前養殖區內之具體防災治洪作為有五大面向,可協助養殖區降低淹水風險性與集水區整體防洪一致性,包括:

(一)   規劃、審查及管制考核
1.擬定改善優先順序,逐步辦理整治。
2.落實執行計畫、審查及工程執行時之管制管核等工作。

(二)   法規修訂及養殖防災推廣
1.針對養殖生產地區訂定防洪管理機制。
2.加強養殖漁民防災整備與迅速應變等推廣。
3.提升地方自主防災能力。

(三)   防洪排水
1.區域排水治理改善。
2.移動式抽水機佈設。
3.魚塭預先排水機制。

(四)   引水設施
1.海水引水設施建置。
2.供排系統分離策略。
3.減少管線跨堤現象。

(五)   減災措施
1.既有塭堤加高措施。
2.循環水之養殖推廣。
3.排水路之清淤作業。

此外,為保全養殖區內之產業發展與民眾安全,透過產官學研與民眾合作,除建置完整防災通報機制,讓當地能第一時間提供災害狀況,以快速地進行災害防救工作外,亦教導民眾利用相關之防災教材與APP軟體,可精確地掌握水(風)災預警資訊,以及培養民眾簡易且快速地獲得防災知識與訊息,提升防災意識。

養殖區做為治洪防災的一份子且位處下游最後防線,其具重要角色,除需肩負自身區域滯水能力(逕流分擔),以及無法同時與上游一同排水外,亦須擔任控制區域排水時機(出流管制),以及維持穩定外水與內水的水位,並透過跨域協調整合性之概念,分工合作推行,共同肩負起區域性防洪之一環,達成整體減災、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等效益,有效穩定計畫區域人心,提升居民之積極進取心與生產力。

養殖區分布對於治洪防災有其貢獻,透過整體性的綜合治水對策機制,將養殖區納入為防災一份子,藉由養殖區種種防災作為,與上、中、下游一氣呵成且相輔相成,以達到降低區域性淹水之風險,未來更應強化養殖區之防災教育,除讓下一代瞭解防災之重要性外,亦提升養殖區民眾對於防災之知識與能力,並將養殖區納入我國現有防災體系之預警系統中,利用相關預警資訊數據量化之資料(如淹水潛勢、警戒雨量與警戒水位等),讓養殖區能提早因應與災害預防,使養殖區成為穩定糧食安全的來源與防洪減災不可或缺的幫手。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小王子眼中21世紀的地球」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