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從獸醫師到教授——陳鴻震教授的追夢歷程

106/07/25 瀏覽次數 4494

「我很幸運,從小就明確知道自己的興趣在生物領域。」現任陽明大學生科院院長的陳鴻震教授談起求學研究之路,不同於多數學子對於未來的迷惘,他胸懷的卻是對未來人生的殷切期許。在三十多年前,以高出錄取分數三十幾分的成績,選擇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系,在當時選校不選系的社會風氣下,對長輩無疑是一種叛逆挑釁的行為。然而陳鴻震認為,選擇自己所愛的科系遠比就讀名校更有意義,此一決定為其人生開啟亮麗的一頁。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獸醫教學醫院。(圖/維基百科)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獸醫教學醫院。(圖/維基百科)

 

源自童年書中的夢想,卻遭遇意想不到的打擊

 

「讓我選擇獸醫的動機是因為讀了英國作家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t)所寫的《大地之歌》,其實許多念獸醫系的學生,都是受到這本書的吸引。」陳鴻震說,書中敘述一位剛從英國獸醫學院畢業的年輕人,在約克鄉間發生的小故事,內容溫暖幽默、令人心生嚮往。
 
然而現實並不像書中那般美好,經過三年基礎學科的訓練,大四那年正式接觸獸醫臨床科目後,他卻發現自己並非這麼喜歡臨床醫學。陳教授說:「動物生病時,不似平常那般溫馴可愛,防衛性和攻擊性都很強,如果沒辦法克服自身恐懼,是無法成為一個好獸醫的。」另一方面,陳鴻震接觸病毒學與分子生物學等新興領域,對於病毒感染導致腫瘤生成相關研究產生濃厚興趣,因此雖然持有獸醫執照,最終仍舊選擇往學術研究發展。

 

「人生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道路,成為獸醫是我的夢想,而夢想需要經過接觸後才能轉變成理想,縱使最後沒有成為獸醫,但過程中也讓我確定了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追求的。」陳鴻震教授認真的說。

 

《大地之歌》一書由英國獸醫作家吉米.哈利所著,故事敘述一名獸醫在英國鄉間的生活趣事。(圖/Pixabay)《大地之歌》一書由英國獸醫作家吉米.哈利所著,故事敘述一名獸醫在英國鄉間的生活趣事。(圖/Pixabay)

 

漂洋過海去深造,竟是來自友人的一通電話

 

分子生物學等新興知識與技術讓陳鴻震大開眼界,同時也萌生許多想法,但當時國內相關研究較少,教授也無法回答所有的問題,因而他萌生了出國深造的念頭,但促使他真正著手準備留學事宜的,卻是來自摯友的一通電話!

 

升大四的暑假,陳鴻震與就讀台大的朋友聊著暑假計畫時,才知道出國留學需要準備托福以及GRE考試,「當時中興大學留學的風氣並不盛行,加上資訊交流也不像今天的便捷,如果沒有朋友的臨門一腳,留學的事情可能就不會這麼順利了。」陳教授打趣地說。
 
申請學校的過程中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時因為國外留學資訊不易取得,申請學校都是請補習班代辦居多。因陳鴻震只想申請美國一流大學,補習班不願意代辦,他只好針對不同大學收集資訊、自己擬定研究計畫,反倒順利申請上了美國康乃爾大學。

「我想可能是自己親手寫的研究計畫給了大大的加分,因為必須先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並提出未來可以進行的研究項目,雖然現在回頭看當時寫的英文實在是很糟,但不同於補習班的制式文件,應該會讓教授留下深刻印象,進而決定錄取我吧!」陳鴻震笑著說,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是很重要的,有目標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留學經驗深刻影響研究及教育理念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留學經驗深深地影響陳鴻震教授對於學術研究以及高校教育的想法。「大學不僅是一個供給專業訓練的地方,更是全面性的教你更像一個人。」在康乃爾大學,從學生到教授、教職員皆展現認真的態度,在他們的字典裡沒有「混」這個字。人們對於學校的榮譽感,實實在在地反映在生活及課堂中。

 

而研究生生涯也讓陳鴻震養成良好的時間規劃能力,他表示進實驗室最重要的就是邏輯訓練以及時間管理。分生實驗常常需要等待,若一次只做一件事情那效率就太差了,所以他開始在空檔中穿插其他實驗,因時間管理得當,自然能比別人多做一些事情。經過這種訓練,現在雖然同時身兼教職、生科院院長和科技部生化及藥理醫學學門召集人,常常需要一個人當三個人用的陳教授,面對繁忙的工作仍舊遊刃有餘。

 

位於紐約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圖/Flickr)位於紐約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圖/Flickr)

 

擇其所愛,勇於跟從內心呼喚

 

「我在博士班二年級時更換了指導教授,這是很少見的例子。」陳鴻震說,在康乃爾大學修習細胞生物學時,他愛上了這一門多采多姿的學科,更是由衷欽佩只大他三歲的授課教師,也是他後來的指導教授-管俊林教授。陳鴻震表示原先的指導教授Dr. Schat是他生命中的貴人,協助他進入康乃爾大學,在入學前,便已透過書信密切交流。雖然後來因為研究興趣轉變,辜負原先指導教授的美意,但他認為求學本來就要念自己最喜歡的。「人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當你遇到真正喜歡的事物,內心產生莫大的熱情時,你就要勇敢地去追求。」陳教授說。

 

而身為管教授的開門弟子,陳鴻震經歷實驗室從無到有的過程,小至實驗表格設計,大至實驗設備購置與空間規劃,全都一手包辦。雖然辛苦但也從中學習到如何創建一座實驗室,並將此經驗運用在回國後實驗室的創立與經營。

 

科研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心態問題該如何面對?

 

談到研究之路曾遭遇的困難,陳鴻震教授認為做實驗一定會遭遇失敗或結果不如預期的挫折,辛苦是必然的。然而最令人難受的,是自己嘔心瀝血的成果不被別人認可,就如同藝術家的作品未逢知音,無人欣賞一樣。「每一項研究成果都是我們費盡心血努力而得到的,當然希望能把成果推向國際,受到大家的肯定,然而投稿越高等級的期刊,受到的挑戰質疑也會越大,可能一次再一次的被退稿,那樣的心理煎熬是很難受的。」陳鴻震說。

 

近期國內發生許多學術倫理事件,讓台灣以往亮麗的研究成果蒙上了陰影,如今國外期刊對於台灣學者的研究結果有時會打上問號,以更嚴苛的標準來審視。那麼如何面對這樣的心理壓力呢?陳教授笑著說他將這些考驗都視為修行,擁有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是研究之路能否順遂的關鍵。

 

當然,研究的過程並非只有艱辛的一面,陳鴻震教授說:「學成歸國後在中興大學任教,一路上受到許多人的扶持,學術上有科技部計畫的支持與學界前輩的提攜;行政上則有中興大學的栽培,對一個新進教授來說是何其幸運。」

 

陽明大學生科院院長陳鴻震教授表示自己在求學與工作路上都得到許多貴人相助,如今他身居高職,也希望能提攜年輕學子,帶給他們更多學業上的啟發。陽明大學生科院院長陳鴻震教授表示自己在求學與工作路上都得到許多貴人相助,如今他身居高職,也希望能提攜年輕學子,帶給他們更多學業上的啟發。

 

心繫高校教育,期盼提升大學層次

 

因入學成績優異,陳鴻震在大一時便受到系主任的關注,提醒他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涯應該如何規劃,使他受益良多。因此儘管事務繁忙,陳教授在中興大學擔任生科院院長時,仍舊堅持為大一新生架構夢想,在新生入學時分享他在美國的留學經驗,希望帶給這些年輕人更多的啟發。

 

「台灣的教育很難讓孩子在中學時期就立定未來的志向,他們唯一的目標可能就只是考進台大,但進了大學後,如果沒有人陪他們規劃未來,也許就會白白浪費大學四年。」陳鴻震感嘆地說,礙於體制,大學教授多半以學術研究為本業,對於教書這一塊能投注的心力相對變少。然而,大學教育應該要能啟發學生,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而非只是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育。

 

近年來從國小到高中已開始提倡翻轉教育,反倒是大學教育改革一直在原地踏步,陳鴻震期望離開舒適圈的自己,能發揮自身的影響力,結合更多的教授,啟發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將自己所服務的大學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