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對老年人所造成的影響於近年來受到重視,雖然跌倒的直接傷害(如骨折)所造成死亡的機會低,卻會使老年人因行動不便而增加臥床時間,隨之而來的併發症則會造成健康餘命縮減,且跌倒後老年人因出門不便,在心理層面和社交能力上也有巨大的影響。
主導這份研究的「老年人傷害預防計畫」(Technology for Injury Prevention in Seniors, TISS)於2015年再度發表將攝像結合至跌倒預防的四種方式,並分析其利弊得失。第一種方法和前面提到的研究相同,在調出攝像後,依據問卷上的標準進行勾選,優點在於可以客觀分析每個跌倒事件的發生過程,缺點則是無法得知跌倒者當下動作的意圖,和跌倒者潛在的身心問題。第二種方法,是將跌倒的攝像紀錄拿給照護者觀看,讓照護者在攝像的提點後,能以自身專業以及平時自己和跌倒者的相處經驗,提供額外的資訊與解決方式;缺點是在攝像回放的過程,可能讓照護者產生罪惡及不舒服,照護者也可能遭到他人指責照顧不周。第三種方法則是去檢視跌倒者在跌倒前24小時的所有攝像紀錄,強調跌倒者可能在跌倒前經歷了一連串的事件,才導致了之後的跌倒,這一連串的事件包括沒睡好
、食慾不佳、和其他療養院老人吵架等。這樣的方式雖然可以找出很多未被注意到的細節,但過往事件和跌倒事件的連結要如何建立仍會遇到困難,且檢視長時間的攝像將花費不少時間和人力。最後一種方式,則是結合所有資源,包括攝像、照護者口述、跌倒者的病歷、環境評估等,分析跌倒者跌倒的原因。這樣整合式的分析最能夠找出跌倒者易於跌倒的原因,還能夠建立跌倒者慣有的行為模式,但面對龐大的資訊,如何將它們整合是最困難之處。
無論療養機構採用何種方式,攝像的使用將會在預防跌倒的領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近期研究的趨勢之一。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攝像鏡頭所牽涉的隱私問題,且受試者在知道自己遭受監視後所產生的行為改變可能會影響研究的準確性,這些都是未來運用攝像紀錄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呂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