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當海洋成為人類最大的垃圾桶,怎麼辦?

107/07/04 瀏覽次數 4097

遠望湛藍的海洋,令人心曠神宜陶醉其中,突然海面上漂來一個寶特瓶,在水波中載浮載沉,美感頓失,著實是大煞風景。

 

全球的海洋目前面臨著許多的環境壓力,包括海水酸化、缺氧,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污水排放及海岸過度開發等問題,海洋環境的改變也使海洋生物的生存受到迫害,其中海洋廢棄物議題是目前海洋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

 

海洋廢棄物從哪裡來?

 

海洋廢棄物的種類非常多,大至觸礁的沈船,小到眼睛看不見的塑膠微粒,只要是最後出現在河口、海灘、海岸或海洋中的,都叫做海洋廢棄物。其實大部分的海洋廢棄物皆來自陸地,只是各經過或長或短的海洋旅程;另有一部分的海洋廢棄物是來自人類的海洋活動,例如廢棄的漁具或是在海灘玩耍後留下的垃圾。

 
2016年海洋科學家Leo在一次大西洋的研究航次中拍攝,照片中的鳥類是北方塘鵝(學名:Morus bassanus)的幼鳥,而牠口中啣著的是一只紅色的塑膠袋。(圖/Leo Berninsone)2016年海洋科學家Leo在一次大西洋的研究航次中拍攝,照片中的鳥類是北方塘鵝(學名:Morus bassanus)的幼鳥,而牠口中啣著的是一只紅色的塑膠袋。(圖/Leo Berninsone)
 

塑膠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大量的使用,但也成為海洋廢棄物的最大宗。塑膠不易分解的特性使得這些廢棄物最後在海岸、海面、海底和海中央聚集,目前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環流中心,都有被洋流從世界各地帶來,綿延數百公里的海洋垃圾帶。


海洋垃圾與環境汙染


現今海洋塑膠廢料的污染情況相當嚴重,估計每年約有800多萬噸的塑膠廢料流入海洋,這些海洋廢棄物,不僅汙染了美麗的海洋,也嚴重破壞了海洋環境與生態,例如有些海洋生物被廢棄漁具纏住,有些塑膠瓶蓋或拉環被海鳥誤食,甚至有海龜把塑膠袋當成水母嚥下,這些海洋生物都可能因為廢棄物而死亡,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真叫人遺憾,但人類也未能免除自己造的孽,因為有些吃下塑膠微粒的魚類,最後也可能進入我們的胃。

 

今年三月(2018/3/3)潛水者Rich Horner在印尼巴里島拍攝了一段潛水的影片,影片中的海洋充斥著塑膠袋、吸管、塑膠籃和各式垃圾,魚群的數量很少,但伴隨著牠們生活的卻是一大堆海洋中的塑膠廢棄物與水母,看得令人心酸。


在此影片po上網後6天,高雄港捕撈到3隻迷航的小虎鯨,當時3隻鯨豚心肺功能衰弱,經過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搶救後,仍然回天乏術。更讓人難過的是,虎鯨在解剖後,發現3隻小虎鯨都已瘦成皮包骨,但牠們的胃裡竟有10多個塑膠袋或是垃圾,專家說:「其實牠們很餓但卻吃不下,因為整個胃都塞滿了塑膠袋。」


這兩起新聞頗令人難過的,也提醒我們目前海洋廢棄物的數量是多麼龐大,而這些來自陸地的廢棄物,正不斷地摧毀我們的海洋並傷害海洋中的生物。

 
潛水者Rich Horner在印尼巴里島拍攝了一段潛水的影片,影片中的海洋充斥著塑膠袋、吸管、塑膠籃和各式垃圾。(圖/Rich Horner,Youtube)潛水者Rich Horner在印尼巴里島拍攝了一段潛水的影片,影片中的海洋充斥著塑膠袋、吸管、塑膠籃和各式垃圾。(圖/Rich Horner,Youtube)
 
從個人到世界各國,一同加入保護海洋的行動

 

觀察國外,盧安達、塔尚尼亞、肯亞和印尼已經通過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斯里蘭卡也將加入這個行列,烏拉圭開始對一次性的塑膠袋課稅,而哥斯大黎加也將通過完善的廢棄物管理體系,並推動民眾減少一次性的塑膠製品使用。

 

雖然聯合國的海洋部門已經針對海洋塑膠廢棄物的議題進行研究討論,然而仍需很長的時間才能達成全球性的協議並且執行。而我國也從今年(2018)起擴大限制塑膠袋使用,估計每年可減少15億個塑膠袋。

 

減少海洋廢棄物的最好方式就是,減少垃圾(Reduce)、不使用一次性的產品(Reuse),並做好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Recycle)。您一時的方便和無心拋棄的任何廢棄物,都可能帶來環境的破壞,也可能成為傷害另個生命的兇器。改變生活習慣,停止一次性產品的使用,並奉行回收和再利用,以減少垃圾的產生,每個人的小小努力和改變,就有機會逆轉現在岌岌可危的海洋環境。

 

希望大家在享受海洋環境帶給我們的美好之時,也能好好愛護她,我們只有一個海洋,而這個海洋不僅為人類所有,也是全球萬物所共同擁有的!

 

註1:本文作者為西班牙加的斯大學海洋與海岸管理博士。

 

註2:科技部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Leaders in Future Trends,LIFT),期號召臺灣赴海外留學人才返國,將其國際新知帶回國內,並與產學研各界進行交流擴散。歡迎具中華民國籍45歲以下有意返國服務的海外學人隨時提出申請;也歡迎產學研界與LIFT學人交流合作。

資料來源
  • 原標題:減量廢棄物 許我一個健康海洋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