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心理分析學派創始者——佛洛伊德生平

108/06/11 瀏覽次數 54456
每個精神醫療團隊、心理助人工作者或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民眾,應該都曾聽過佛洛伊德的大名,並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大師的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sis)、夢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潛意識(Unconsciousness)等著作深深著迷。佛洛伊德開啟了我們對潛意識、夢的解析、心理疾患、心理治療等的瞭解,他的心理分析法也治癒了許多當年的名醫也束手無策的疾病。
 
經過後製上色的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照(圖/Max Halberstadt 攝,彩色處理 Wikimedia commons user: Photocolorization)經過後製上色的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照(圖/Max Halberstadt 攝,彩色處理 Wikimedia commons user: Photocolorization)
 
佛洛伊德的生平:以自己的專長治療自己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於西元1856年5月6日生於奧地利弗萊堡(現普日博爾,屬捷克),是奧籍的猶太人,之後隨父母遷居維也納。佛洛伊德原本的夢想是成為大將軍或政府官員,但因當時反猶太主義盛行故而轉向在維也納大學接受醫學訓練與行醫。
 
在行醫過程中他對神經病學感到興趣,因而致力於腦性麻痺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同時擔任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西元1885年,佛洛伊德獲得一筆獎學金前往法國巴黎,向神經學家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學習以催眠(Hypnosis)來治療歇斯底里症病人,這段經驗是佛洛伊德從神經學轉向精神病理學的關鍵。
 
之後,他又向奧地利心理醫生布羅伊爾(Joseph Breuer)學習了宣洩療法,並與布羅伊爾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一書。1886年佛洛伊德回到維也納後,離開維也納醫院獨立開業,致力於催眠、宣洩療法、臨床診斷與心理治療。然而,他發現並非所有病人都適用催眠的治療方式,因而發展出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與自我分析(Self-analysis)的方法。  
 
佛洛伊德在生命歷程中,曾經歷幾次低潮的經驗,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失去所有的財產、擔心從軍兒子的生死、面臨女兒的死亡,以及在父親過世後隔年又遭受週期性憂鬱與焦慮之苦,因而他嘗試以催眠、宣洩療法、自我分析來改善自己的情緒,並體驗到確有神奇的療效,之後終其一生都保留睡前半小時進行自我分析。
 
1895年,佛洛伊德在睡前看到了一些以前因為不愉快而中止治療的患者檔案,並在夜裡做了夢。佛洛伊德利用自由聯想的方法,試圖分析這個夢的聯繫,尋找隱藏在其中的意義,終於領悟到「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五年後,1900年6月12日,在一封寄給好友弗里斯(Wilhelm Fliess)醫師的信上他提到:「將來某一天,是否可以在此屋(夢中的房子)立一塊石碑,上面刻上『1895年7月24日,在此屋之內,西格蒙特.佛洛伊德博士揭開了夢的祕密。』」而這領悟也成為著名的《夢的解析》的基石。
 
1938年佛洛伊德為躲避納粹屠殺而逃亡至英國倫敦北邊的漢普斯特德(Hampstead),並持續為病人進行心理分析治療,也在倫敦度過他的晚年,但因長期的菸癮,使他於1939年9月23日死於口腔癌,享壽83歲。
 
佛洛伊德在倫敦的房子由他的小女兒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居住至1982年過世為止,1986年開放給民眾參觀,命名為佛洛伊德博物館(Freud Museum;地址:20 Maresfield Gardens, Hampstead London)。筆者於2019年4月6日曾參訪佛洛伊德博物館,我們搭地鐵由Finchley Road出站走到對街,沿著指示牌左轉爬上一個小斜坡,就可以找到Freud 故居。
 
在前往佛洛伊德博物館途中,我們還看到安娜佛洛伊德中心(The Anna Freud Centre)貼了一張公告,指引參加動力性人際治療(Dynamic Interpersonal Therapy)的伙伴往地下室走,看來仍有許多對心理分析有興趣的伙伴,持續接受心理分析相關訓練。
 
佛洛伊德博物館(左)與安娜佛洛伊德中心(右)。(圖/林宜美提供)佛洛伊德博物館(左)與安娜佛洛伊德中心(右)。(圖/林宜美提供)
 
心理分析學派創始者——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是心理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又稱精神分析)的創始者,又被稱為心理分析之父。他剛開始提出心理分析與兒童的性心理發展階段時,飽受嘲諷,甚至因其理論深入探問病人的性生活,而被迫放棄教職合約。然而,他不放棄,仍在歐洲與美國持續進行公開演講與推廣心理分析,1902年佛洛伊德邀請阿德勒(Alfred Adler)等人在每週三下午討論心理學,被譽為「週三心理學會」,許多精神分析概念由此產出,參與的人數也愈來愈多,精神分析運動亦由此開始。1910年成立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之後佛洛伊德的名聲愈來愈響亮,排隊候診的人數也大排長龍。
 
佛洛伊德的著作相當多,其中最有名的包括:1900年《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1904年《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以及1905年《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這幾本書已有中譯版,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台灣也在2004年11月成立了臺灣精神分析學會(https://psychoanalysis.org.tw/),並開授許多訓練工作坊,進行精神分析師的培訓與教育推廣。

斯底里症才不是因為子宮倒置!佛洛伊德以心理分析法拯救患者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認為精神症狀主要源自於壓抑失敗。恐懼症、恐慌症,以及強迫症都是因潛藏在冰山下的潛意識驅力壓抑不住,因而浮出水平面的意識層面所造成的結果。精神疾患的心理病理機制主要源自於:童年早期性心理發展階段受到阻礙而固著、或受到創傷而退化;在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性蕾期產生的戀父、戀母情結未獲得妥善處理;或者因情緒太過強烈或焦慮,超過病人所能負荷的範圍,使其將情緒壓抑至潛意識中,或透過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來移除焦慮。
 
防衛機轉主要是個體為了逃避焦慮,而發展出一些扭曲現實的方式、並將感覺排除在意識層面之外,以因應不被社會接受的本我衝動,常見的防衛機轉包括:否認(Denial)、投射(Projection)、隔離(Isolation)、抵銷(Undoing)、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昇華作用(Sublimation)、潛抑(Repression)、退化(Regression)、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on)、解離作用(Dissociation)等。心理分析學派的心理治療主要目的是去追溯這些精神疾病的症狀源頭,讓這些源頭接受成熟、理性的分析,藉此消弭強烈情緒與強迫性的力量。
 
在心理分析發展的十九世紀歐洲,許多歇斯底里症病人表現出各式各樣找不出生理病因的症狀,包括癱瘓、虛弱、呼吸困難、咳嗽、失聲等,許多傳統醫學對其都束手無策。由於此疾病患者多為女性,因此這個疾病被認為是子宮倒錯、陰蒂引起的疾病,或是病人偽病、想像或假想出來的疾病,也因此當時出現許多極端與荒唐的治療方式,例如:切除陰蒂。
 
但佛洛伊德以其心理分析法治癒了許多這種歇斯底里症患者而聞名。其中一位代表性的個案是安娜・歐(Anna O),在她身上出現許多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包括身體部份麻痺、視力模糊、久咳不癒,無法用母語德文溝通,反而以流利的英文表達不舒服的症狀,後來透過宣洩療法使安娜‧歐感受到自己釋放了被壓抑的心理能量,終於成功治癒其症狀。佛洛伊德認為宣洩療法就像是「從衣櫃中拿出意識上未覺察的痛苦來源」,讓病人將創傷經驗由潛意識層面浮現至意識層面再體驗與處理。
 
佛洛伊德治療躺椅。(圖/林宜美提供)佛洛伊德治療躺椅。(圖/林宜美提供)
 
佛洛伊德有幾本相當著名的心理治療個案研究,這些書籍台灣已有中譯本,包括:
(1) 《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病人是一名年輕女性,在心理分析的過程中看到她對父親的愛、她對鄰居K先生的愛,以及隱藏她對K太太的同性之愛。

(2) 《狼人:孩童期精神官能症案例的病史》(From the History of an Infantile Neurosis):病人為一名俄國富家子弟,因強迫性精神官能症遍尋名醫但未獲治癒,深受強迫症狀、恐懼、焦慮與憂鬱之苦,佛洛伊德透過夢的解析抽絲剝繭挖出童年期引發他精神官能症的狼群之夢,重建了病人童年早期目睹父母親做愛的場景。

(3) 《鼠人:強迫官能症案例之摘錄》(Notes upon a Case of Obsessional Neurosis):病人為一名男性律師,童年開始就飽受強迫症狀困擾,幻想父親與所愛的女人會有老鼠從肛門鑽入、有想殺死別人或想用剃刀割喉自殺的衝動,經常面臨對抗與攻擊兩種驅力的爭戰,佛洛伊德在這本書描述如何與病人互動歷程、病人的防衛機轉,以及潛意識衝突等。

(4) 《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tic Notes upon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a Case of Paranoia) :病人為一名法官,因參選國會議員失利而罹患妄想症,這本書由病人角度撰寫,透過其流暢與生動的文筆所撰寫之回憶錄,內容充滿許多古怪扭曲的妄想內容,以及佛洛伊德如何抽絲剝繭深入探討其防衛機轉。

(5) 《小漢斯:畏懼症案例的分析》(Analysis of a Phobia in a Five-Year-Old Boy):小漢斯是一名受到父母寵愛的小男生,三歲開始出現把玩陰莖的行為,對「小雞雞」有強烈興趣,到五歲時突然對馬出現極度恐懼,害怕馬會咬他而拒絕出門。此病人反映兒童期性慾、戀母情節,以及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之心理動力歷程,佛洛伊德在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的第三階段性蕾期(Phallic Stage,約3-6歲),男童會出現弒父娶母的欲望與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男童在意識中會與父親競爭,想完全占有母親,但又懼怕強而有力的父親發現他的祕密,而將他的陽具割掉做為處罰(閹割焦慮),此焦慮會使男童壓抑對母親的愛戀,而轉向認同強而有力的父親;女童會出現弒母嫁父的欲望與戀父情結(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女童亦會因沒有陽具而感到失落,而出現陰莖妒羡(penis envy),但發現父親愛母親時,女童轉向認同與模仿母親,例如:擦口紅、穿高跟鞋、穿裙子等,藉此獲得父愛。
 
心理分析學派的心理治療
 
佛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是受到潛意識慾望與衝動的影響,只有在信任的治療關係下,病人洩下心防,才能讓壓抑的潛意識慾望或衝動,浮現到水平面,這時分析師(治療師)才能進一步處理。因此,佛洛伊德在進行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療時,會讓病人斜躺下來,分析師則坐在躺椅後方引導病人進行自由聯想、夢的解析。時至今日,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仍是相當重要的心理治療法,並且影響其他心理治療學派的演進,包括:現象學派、人本主義治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心理分析學派的心理治療在某些類型的精神疾患具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例如:飲食疾患、邊緣型人格疾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情緒疾患等。
 
佛洛伊德的治療椅。(圖/林宜美提供)佛洛伊德的治療椅。(圖/林宜美提供)
 
隨著心理治療的發展,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也有比較正確的認知了,如果您身邊的人曾有一些創傷、情緒困擾或未竟事宜,想透過心理治療來改善,或許會有許多疑問,包括:治療師與病人如何開始進行心理治療?治療師與病人如何互動,這些互動是否會反映出或投射出病人童年早期與父母親的互動關係?我為什麼會莫明的喜歡或討厭我的治療師(正向移情與負向情形)?在心理治療中,是否該設置治療框架,治療過程要怎麼開始、怎麼結束、怎麼設定治療目標?只要躺在躺椅上就有效嗎?在躺椅上如何進行自由聯想?自由聯想要想什麼?是漫無目的自我陳述?或者要像流水帳一筆一筆如實向治療師報告?治療師如何詮釋我的夢境或潛意識衝突?治療師會不會對我有負向評價?有些事情不想講(抗拒),可以保留不講嗎?如果有上述疑問,目前台灣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可協助您以心理分析學派進行心理治療,您可嘗試預約。
 
佛洛伊德在心理分析理論、精神疾病診斷,以及心理治療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不僅影響心理學,也帶動許多科學家對意識或潛意識進行相關的研究,如何用科學方法探討在不同意識層面的大腦反應,以及如何用科學方法證實潛意識的存在。心理分析是一門令人著迷的學問,佛洛伊德的思想,在一百多年後仍深深的影響我們,進而想一窺它的風采。 
資料來源
  • 原標題:二十世紀的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