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人類導致的生殖隔離

102/11/19 瀏覽次數 16294
達爾文演化論已問世一個半世紀了。達爾文相信生物演化是個非常緩慢的過程,人即使花一生的時間觀察,也無法獲得「眼見為信」的滿足。因此需要依賴各種不同的歷史資料,例如化石紀錄以及養殖生物的長期經驗,證明演化的確發生了,而且一直沒停過。

近半個世紀,科學家已經蒐集到一些例子,可以當做物種正在演化的實例。不過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物種」。物種是生物學的基本詞彙,生物分類最基本的單位。物種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一群可以交配、繁殖(下一代)的生物個體。

不同的物種在自然情況下不會交配;即使交配也不會產生健康的子女;即使生下健康的子女,牠們也沒有生殖能力。

日常語言中的人種、種族及族群都不是生物學名詞,沒有生物學意義。以人為例,人類按膚色可以分為3個不同的人種(種族):黑種人、黃種人及白種人。但是黑種人、黃種人及白種人都屬於人屬智慧種(Homo sapiens),而不是不同的物種。

一個物種的不同群,若彼此不再交配,便踏上了演化成不同物種的第一步。黑頭鶯(blackcap)是科學家在野外觀察到的最新實例。黑頭鶯是歐洲的原生鳥,屬於鳥類燕雀目鶯科。燕雀目是鳥類中非常大的一個分類群;至於鶯科,有許多鳥都是大家熟悉的,如畫眉。德國弗萊堡大學(U. Freiburg)的謝弗(Martin Schaefer),在德國兩個地方採集黑頭鶯的基因,測量牠們的變異程度。那兩個地方相距800公里;那裡的黑頭鶯會飛到伊比利半島或英國過冬。

謝弗的團隊發現,同在西班牙過冬的黑頭鶯,即使在德國的繁殖地相距800公里,彼此的基因差異也不大。可是在同一個森林中棲息、繁殖的黑頭鶯,在西班牙過冬的與在英國過冬的,基因差異卻很大。牠們在形態上也有差異,可能因為物以類聚,彼此不再交配。

謝弗推測,英國人對待野鳥的態度與行動,是促成黑頭鶯分化的決定性因素。原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更願意餵養野鳥。因此,從德國向西北飛到英國過冬的黑頭鶯,身體比較健康,能夠繁殖的數量較多。同時,黑頭鶯長期飛往英國過冬,受到的天擇壓力與到西班牙不同,因而造成了形態變化。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