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解開五大湖水鳥死亡之謎

102/12/25 瀏覽次數 5796

 
新聞報導

最近十年,北美五大湖出現令人遺憾的景象,有時幾十隻、有時數百隻的水鳥,被發現溺死在湖岸。科學家懷疑罪魁禍首是E型肉毒桿菌(Type E Botulisme toxin)。美國地質測量研究顯示,從2000年起,已經有十萬隻禽鳥命喪湖畔。科學家正嘗試解開水鳥死亡之謎。

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最近發布的研究成果,試圖繪出鳥類在水域死亡後被沖到岸邊的路徑。同時,美國地質探勘局(USGS)實驗室也正在做水鳥分布與北美五大湖底泥抽樣研究,希望能找出有毒物質究竟是如何產生。初步發現,這些死亡的潛鳥生前在捕食魚類時,可能潛入了較深層的大湖水域,因而感染病毒,這個深度遠超出科學家的想像。

科學家第一次在五大湖紀錄到E型肉毒桿菌是在1963年,但它們活躍的期卻是在2000年之後。像2012年,北密西根的睡熊沙丘國家湖岸風景區(Bear Dunes National Lakeshore)就有600隻潛鳥死於E型肉毒桿菌,且陳屍湖邊。2011年有6,000隻禽鳥屍體在休倫湖邊被發現。

歐巴馬政府當時想解決這急迫的環境問題,提出了「大湖復育計畫(Great Lakes Restoration Initiative)」,經費逾2百萬美元,試圖解開近年水鳥相繼死亡的原因。

國地質探勘局的科學家凱文‧凱諾(Kevin Kenow)以航測記錄密西根湖鳥類分布情形,進而以電腦模擬建立這些鳥類的飛行路徑模式。研究人員希望藉由獲知明確的中毒區域精確地投藥,以預防該區肉毒桿菌跨越臨界致病數量,或想辦法阻止水鳥飛入危險區域。主管機關亦可祭出相關措施,減少含磷物質流入,造成肉毒桿菌爆發。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可生存於極為厭氧環境之孢子桿菌,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E型肉毒桿菌通常與魚類、海產品和水生哺乳動物之肉類有關。五大湖E型肉毒桿菌的形成,主要與環境污染有關。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自1980年起五大湖區周邊開始經營農場和養殖漁業。當時來自歐洲的斑馬魚、斑鱸、貽貝類隨著貨輪的壓艙水入境,加入了五大湖的生態系。五大湖周遭養殖農產排放的廢水,含大量的磷,加上繁殖外來魚貝的高水溫,造成五大湖水域孳生大量藻類。

大量的綠藻死亡後,沉積在湖底、腐爛、分解,過程中會吸收大量氧氣,正好提供了E型肉毒桿菌絕佳的存活環境。無脊椎動物例如蠅蛆、蚯蚓吃了這些肉毒桿菌,隨著食物鏈傳給魚蝦,水鳥吃到這些含肉毒桿菌的魚蝦後,便會中毒死亡。

科學家認為,這樣的研究結果,可以合理解釋為何潛鳥大量死於肉毒桿菌。因為這些水鳥覓食時潛到150英呎深的水域,是肉毒桿菌密度較高的深水域。(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