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覓得良師益友 終身受益–李文智教授

102/01/16 瀏覽次數 19292

西漢劉向的《說苑》第16卷〈談叢〉有云:「賢師良友在其側,詩書禮樂陳於前,棄而為不善者,鮮矣。」後人自此文句衍生出「良師益友」4個字,用來尊稱行為或品德良好,或學問知識能為自己帶來正面影響的人為良師益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李文智,因為擁有眾多良師益友而受益匪淺,現在自己也成為眾人眼中的良師益友。

家庭教育 溫馨美滿

50年代初的台灣家庭,大都清苦節儉。小時候的李文智,與祖父母、父母及3個弟弟同住,因為父親在鐵路局上班的薪資微薄,僅能餬口,所以母親經營小百貨生意貼補家用,放學以後,他與3個弟弟會在店裡幫忙,有時到祖先留下的幾分田裡工作,直到大學畢業,舉凡播種、插秧、除草、灌溉、施肥、割稻、曬穀等農事,從不缺席。若拿學術研究與農事比較,他會說:「研究室裡的工作再怎麼苦也比不上農事辛苦。」這是他滿懷感恩,把「教導學生為喜,學術研究為樂」奉為人生目標的原因。

    而促使他積極向上,心存感恩的原因,與他的家庭教育有關。由於全家人感情很好,父母常與孩子促膝談心,引導孩子了解自己性向,所以李文智很早就決定未來要向理工領域發展。反觀現在社會,父母與孩子溝通不良而導致許多社會問題。在他看來,為人父母者若能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令孩子喜歡享受家庭溫馨與天倫之樂,社會將更為健康祥和。
   
尋覓良師  大家一起來

對於教過自己的老師,他心存感激,最令他難忘的是碩士班的李俊德教授和博士班的森肯教授(Selim M. Senkan)。李俊德教學認真,研究要求嚴格,但也非常照顧學生的生活。批改碩士論文時,更用心指導學生撰寫的技巧與精髓,點點滴滴,成為李文智日後教導學生的準繩。與此相比,森肯與李文智的師生緣分就顯得波折許多。

早期台灣環工領域大多以處理水污染為主,取得碩士學位後,他想到國外學習空氣污染、燃燒與能源類課程。但是身為長子、長孫,長輩們擔心他出國後不回來,留學計畫只好暫時擱置。然他並未氣餒,不斷努力,終於在1988年取得教育部能源類公費出國留學資格,申請到密西根大學、德拉瓦大學、伊利諾理工學院等的入學許可。為覓良師,李文智的父親向其任職於美國環保署辛辛那堤研究中心的堂弟李春正博士請教,李博士推薦伊利諾理工學院化工系的森肯教授。試想,一位環工系學生如何跟隨化工系教授做研究呢?後來森肯與環工系主任商量而得到折衷辦法:人留在環工系攻讀學位,但可跨系到化工系做研究。
 
師生緣  終生難忘

 森肯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碩士及博士學位,做事認真,律己甚嚴,是位傑出的土耳其裔科學家,他的身教言教,更深深影響李文智。

 某次實驗室裡的氣相層析質譜儀故障,森肯依照說明錄影帶指示,一步步拆卸零件、編號、找到故障零件、更換新零件,再依編號重新組裝,令李文智心服口服,肯定那是一種獨立嚴謹的研究精神與能力,並暗暗忖度:儀器故障依賴廠商,請廠商修理,會在無形中養成事事依賴他人習慣,以後做事容易跟著別人走,如此會令研究無法突破,無法居於領先地位。得此領悟後,便決定把這種研究精神帶回台灣,帶進成大實驗室。

只可惜與森肯的師生緣分太過短暫,二年級寒假時,森肯轉至他校任教,李文智因此回到環工系,在空氣污染研究領域頗負盛名的肯諾教授(Kenneth E. Noll)和剛至環工系的侯森教授(Thomas M. Holsen)指導下,進行大氣中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和多氯聯苯研究。肯諾20年來在知名期刊《大氣環境》發表數十篇論文,唯一遺憾的是,尚未登上全球環境工程與科學領域的頂尖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S&T)。終於李文智與碩士生劉希平在2 位教授指導下完成的〈大氣中多氯聯苯之乾沉降〉登上ES&T,肯諾知道後深深吸一口氣,露出滿意微笑。
 
自己動手做  走在前面

1991年,李文智回成大任教,原想借用系上的小型焚化爐與進口一套採樣設備進行大氣中多環芳香烴化合物研究。而設備進口價格約新台幣一百三十萬元,由於經費有限,只好帶著學生自行設計管道、流量計、冷凝器、吸附模組……再委託廠商組裝,總支出約新台幣二十萬元。2年後研究經費增加,才又支出約三十萬元改善,如此這般,逐步將設備升級,而研究工作也得以順利進行。之後與廠商合作,把採樣設備改成柴油車採樣器及各式煙道採樣器……相關論文亦一篇篇地在國際期刊發表。而他與學生自行設計組裝,用於廢棄物熱熔及土壤熱處理的實驗設備,不但獲得3項專利,發表多篇頂尖SCI國際期刊論文,又有3家業者與成大簽訂技轉合約,令校方獲得可觀技轉金。

國內許多研究團隊見到期刊刊出的論文,紛紛前來向他借設備,甚至要求廠商做相同設備,李文智全都答應。他認為,單打獨鬥做研究很辛苦,不如藉此機會結交朋友。之後的發展,正如他所願,現今國內相關研究領域學者,已在南台灣形成一個龐大研究團隊,彼此切磋鼓勵,成效斐然。

21年來,李文智以國際頂尖期刊為目標,發表論文超過135篇,引用次數超過2,750次,H指數32(H指數指論文被引用篇數),重要專利10項,並在2003年及2011年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充分證明,研究團隊若有能力自己動手做設備,所做研究可以走在別人前面。
 
研究科學  需要柔軟平衡點

他,盡己之心,全力以赴,認真關注身邊所有事物,並努力學習,敦促自己融會貫通後,再大方釋出,讓身邊人受惠。如此周而復始,形成一個良師益友的良性循環。

 然而,研究工作的確辛苦,壓力大、不順利、挫折感,在所難免。面對堅硬的科學研究氛圍,他的作法是:閱讀《聖經》與中國古文以尋找柔軟平衡點,透過散步或慢跑調適緊繃情緒,讓身心靈恢復健康。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