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台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之封存潛能

107/03/05 瀏覽次數 4912

隨著人類的生產活動,工業化的腳步大幅增加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使得溫室效應急劇惡化,極端氣候與暖化效應接連而來。「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CCS)被認為是未來關鍵的減碳技術之一,透過捕獲、運輸及封存三項流程,除了可以減少碳排放量,在化石燃料發電轉換再生能源發電的過渡時期,CCS已成為國際間節能減碳與能源替代的重要指標。

 
 被捕獲的二氧化碳需要被液化並埋藏於地質構造(圖片來源Sipa PressRex Features)
 
被捕獲的二氧化碳需要被液化並埋藏於地質構造(圖片來源Sipa PressRex Features)

目前包括美國、加拿大、英、法、德、荷蘭、挪威等各國均投入相當龐大的資源進行CCS的研究;台灣自2009年開始,針對區域性的二氧化碳封存潛能進行評估,台灣的地質環境增加了地質封存的潛能,在陸地上的封閉構造、濱海開放鹽水地區、海域開放鹽水層和海域封閉構造等,均適合作為二氧化碳地質的封存模式。西部濱海一帶的麓山帶、平原區與台灣海峽下方的岩石,具有良好的沉積岩層組合,交替出現多組厚層砂與頁岩,可以分別做為儲存二氧化碳的「儲集層」,與上方作為覆蓋密封功能的「蓋層」,厚度達5000公尺以上,完整的封閉構造可以達到將二氧化碳「永久」封存起來的目的。

 
台灣地質環境增加了地質封存的潛能。(圖片來源:由世新大學「二氧化碳與能源發展科普推廣計畫」製作)台灣地質環境增加了地質封存的潛能。(圖片來源:由世新大學「二氧化碳與能源發展科普推廣計畫」製作)
 

台灣已有成熟的地下儲氣技術能力,如:中油公司具備使用耗竭的天然油氣田和封閉地質構造,來做為儲氣窖之用的經驗,根據估計數據顯示,陸域的封閉構造可達28億噸的二氧化碳封存量。濱海區、台灣海峽的開放鹽水層部分,預估可達138~997億噸的封存潛能。注入濱海區及海域鹽水層封存場址的二氧化碳,將往海域方向移棲,遠離台灣本島,增加二氧化碳封存的安全性。目前共有19項研究計畫進行,經濟部整合國內研發能量,組成CCS研發聯盟,中油、中鋼、台電公司與能源局針對枯竭油氣田與鹽水層,分別做封存二氧化碳示範、直接相關的技術研發,以及在先導試驗場址做試驗及地質探勘評估,建立CCS本土化與產業化的基礎。

 

在全球減碳的趨勢與壓力下,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抑制其排放到大氣層中,實現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在2050之前使全球暖化的情形控制在攝氏20C之內的建議,需要克服CCS發展之障礙,如:缺乏財務支持、地質封存相關立法與責任歸屬、捕獲成本過高、提高公眾認知及接受度並加強相關政策完整性,來支持CCS技術的運作,使其在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助益,發揮到最大的價值,為台灣當前重要的努力方向。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審校:沈建豪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