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科學與技術:幸福學
104/05/06
瀏覽次數
4108
謝鎮群|
大仁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幸福的多樣性
白雪公主幸福嗎?動畫片《哆啦A夢》中的大雄幸福嗎?每天都聽到「初音」的歌聲,經常參加偶像的演唱會,擁有許多偶像的簽名照,幸福嗎?能夠專注電玩不受干擾,神魔之塔關關都過,幸福嗎?和心愛的人一起度假,幸福嗎?
陳樹菊女士勤奮、節儉,卻也樂善好施;德蕾莎修女到印度最貧窮的地區,服務為人所忽視的弱勢中的弱勢;連加恩醫師放棄高薪舉家至非洲貧窮地區,協助防疫、醫療並興辦學校,他們幸福嗎?你幸福嗎?什麼是幸福呢?對於這些問題的探討,就構成幸福學的主要內容。
對於幸福的追求與表述,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生活經驗。幸福可說是人類共有的語言與活動,卻有不同的樣貌。幸福可以是當下經驗或感受的直接表述,例如在收到意外的貴重禮物、獲得眾人祝福或關愛的時候;或是一段經驗累積後的評量,例如畢業或退休時的回顧;以及縝密思慮後對未來的規畫、願景等。幸福可以是心理的感受、追求的目標或理想、狀態(境遇)的描述或呈現,乃至國家的政策、願景等。幸福一詞具有多重面向且互相關聯。
就狀態(境遇)而言,可概分為主觀的心理(個人)狀態和客觀的非心理(非個人)狀態。心理(個人)的狀態包括心理的感受、反應、態度、情緒、思維等。例如有人清心寡欲,過著簡單心靈與思維的生活,卻感到幸福。有人欲求繁雜,雖然一切平安圓滿,有可喜可賀的事,但仍不覺得幸福。可見主觀面和心理狀態對於幸福的決定性。
非心理(非個人)的狀態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客觀面。例如置身於迪士尼樂園、做為婚禮中眾人羨慕的主角,或在沙漠中長途跋涉後,進到有飲水和食物的綠洲,就覺得處於幸福狀態。客觀面涉及一定的外在條件,包括物質、制度、資源等,例如收入、教育、健康、食物等。
心理和非心理狀態、主觀面和客觀面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幸福的感受。一定的心理狀態、德行或修為會影響一個人對外在條件及環境的看法、適應和接受度,而外在條件及環境也會影響,甚至形塑一個人主觀面的感受和認知。
幸福的界定
從中文字源來看,「幸福」是「運命安吉,境遇順遂」,意思就是:平安順利沒有不幸;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願望、際遇都能稱心如意。運命境遇中有些客觀面(例如膚色、出生)是個人無法充分自主決定的,但人對於自身的幸福卻有相當的自主性,並仰賴個人的修為、能力和經歷。在具有意念、感受、思慮、態度、德行的個人,對於可變動與不可變動的運命境遇的回應中,成就了安吉順遂。這回應可以是個人的、集體的、暫時的、傳承的或前瞻性的。在這些對應關係中,成就了人生的幸福。
例如沒有現代科技就沒有電玩;沒有收入的陳樹菊女士也無法捐錢助人;沒有動人的故事和建設就沒有迪士尼樂園。但未必人人都認為置身於迪士尼樂園、豐衣足食或中樂透就是幸福。因此幸福涉及個人在不同主客觀的運命境遇條件下,相互作用所得到安吉順遂的結果。
有關幸福的主要論述
有關幸福的論述,可約略分為4大類,即享樂主義、滿足理論、客觀表列理論及混合理論。享樂主義的基本主張是「愉悅的經驗就是快樂,快樂就是幸福」。但愉悅經驗或快樂是否就是幸福?有些快樂有害身心,例如嗑藥。或者有時處在具傷害性的環境卻感到快樂、幸福,像是在KTV中和好友一邊吸煙一邊忘情歡唱。但這些快樂是否真的就是幸福?
滿足理論涵蓋甚廣,可再略分為欲望的滿足理論和人生的滿足理論,二者都面對個人主觀性的問題。但個人主觀的滿足或滿意是否足以界定或構成幸福?某些人雖受壓迫,或處在生存條件很差的處境中,仍覺得幸福。某些人即使境遇優渥,仍不滿足。而人的滿意或滿足也依恃於是否關心,和有無關心的對象。若不關心,就無所謂滿意與否。而觀點的改變,也會影響對事物的關心、對滿足的需求和程度。個人的主觀認定也因人而異,因此若以滿足做為幸福的根本構成要素,所謂的幸福就顯得歧異與不確定。
依客觀表列理論,構成幸福的決定要素並非是滿足或愉悅經驗的主觀感受,而是一些基本的生存條件,這些基本條件包括個人主觀面和非個人的客觀面。一般而言包括:關係、知識(教育)、友誼、自主性、心理和生理的安全、具有意義或目的感、專注致力於有趣和有挑戰性的活動。表列理論可能遇到的問題包括:誰來決定表列的內容,如何決定?可能過度強調物質條件對內心感受的影響或決定性;物質條件較非物質條件易計算和評估,因此較容易表列,但也因此容易形成偏見或偏差。
各理論都試圖對幸福做一明確的說明,各理論也都涵蓋主觀面和客觀面,然而各理論都各有須面對的挑戰,因而有混合理論的提出。但如何整合就是個大難題,個別理論的問題在混合理論中能否解決也是一大挑戰。
幸福的預設
上面論述大多明確地列出幸福的構成要素和達到幸福的方式等,其間的差異除了凸顯各理論的特色外,也顯示各主要論述都或隱或顯地預設了一定的價值和條件,包括理想的人、理想的社會和理想(幸福)的生存方式等。例如大同世界的幸福狀態若要成立或實現,需有具備民胞物與的道德信念的個人(主觀面),和選賢與能、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及制度,以及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有效的資源分配(客觀面)。但小國寡民在客觀的物質條件與資源分配上就和天下為公的理念不合,因此與這兩者關聯的幸福也見差異。
以陳樹菊女士、連加恩醫師、德蕾莎修女等為例,他們幸福嗎?若社會中多一些這類人,社會(包括個人)會較幸福嗎?比爾蓋玆較幸福還是連加恩醫師較幸福?白雪公主較幸福還是陳樹菊女士較幸福?睡美人較幸福還是德蕾莎修女較幸福?再以釋迦牟尼佛為例,他的苦行不是常人能承受的,但他苦修來的智慧卻帶給難以計數的人幸福,至少減少了許多不幸和苦難。耶穌也是一樣,自己無辜地被釘在十字架上承受酷刑和死亡,卻因此給世人希望、生命更新、脫離罪惡、活在愛中。但他們幸福嗎?
上述這些人物呈現出不同的生活世界、價值和信念,但他們是否覺得幸福,涉及他們心中理想的人、社會、生存方式、生活內容,和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等。不論幸福是對某種狀態、目標或處境的描述或呈現,都或隱或顯地預設或牽涉某種理念和價值。而這些理念和價值的差異,所呈現出的幸福狀態或目標、幸福的獲得方式、幸福的量測等,也就不盡相同。
所謂的幸福,就是這些相關價值和理念的具體展現。因此對於幸福的整體理解,須掌握幸福論述的預設價值和理念願景,否則不僅流於浮面,還可能會雜亂無序,甚或矛盾茫然。
幸福的獲得與實現
不同的理論對於幸福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對於獲得幸福的能力、途徑和所要達到的幸福也不盡相同。但就幸福的實現而言,則涉及一定的實力和努力。沒有實力難以獲得和維繫幸福,沒有努力難以累積實力。
即使有人經常有幸運的際遇,經常有他人為自己製造驚喜,營造幸福狀態或處境,但自己能否感受、認知、經驗和維繫幸福的狀態或處境,仍需一定的能力和實力(幸福能力)。不論多幸運和優渥的境遇,若當事者不以為意,不把它當成是幸福,就無法體驗幸福。而當事者是否能認為是幸福,需仰賴自身的對應能力、幸福能力,這牽涉到個人的心理狀態(態度、情緒、認知等)、人格、品德、修為等。
這對應能力、幸福能力需經由一定的程序來培育,過程未必都平順,但這歷程也就是幸福及所關聯的價值和理念實現的過程。其成果也就是幸福的呈現,和其價值與理念的具體展現。幸福不是憑空而降,幸福不是偶遇,幸福也不是幻影,幸福的獲得與實現是努力的成果。
以莊子為例,莊子自由逍遙無拘無束,無論處於何種境遇,都不為之所憂,不為之所苦。他已超越苦樂區分,以及運命境遇的條件限制與依恃。莊子以大鵬鳥為例,牠翱遊天際,自在逍遙,但在成為大鵬鳥之前,卻經歷了艱辛的蛻變。不論自在逍遙是能力、目標、狀態或處境,都需經由一定的努力才得以達到及維繫。
德蕾莎修女在印度的服務雖然艱困,她卻甘之如飴,把它看成是上帝的恩典、祝福。這樣的態度、思維或能力,是德蕾莎修女持續努力修行自身的信仰、價值所累積的成果。在這不論是培育幸福能力,或追求、實現幸福的過程中,都可能經歷了挑戰、磨難,甚或挫折與傷痛。陳樹菊女士、連加恩醫師、德蕾莎修女如此,釋迦牟尼佛、耶穌也不例外,你、我也都一樣。
幸福九大素養
以大仁科技大學王駿發校長領導的幸福團隊所發展出的幸福九大素養為例,可說明一個邁向永續發展的幸福典範。這幸福九大素養是以中西方有關幸福的學理及經驗為基礎,加上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科技貢獻。它結合了人文關懷與現代科技,以人為核心,以科技為助力,涵蓋了幸福構成要素的主客觀面向及條件。
幸福九大素養巧妙地以英文中的Happiness一字為切入點來描繪,它們分別是:Health ─ 健康;Appreciation ─ 感恩;Pleasure ─ 歡喜心; Public welfare ─ 公益、Passion熱情;Intelligence ─ 智慧、Individuality個體性;Novelty ─ 創新;Economy ─ 經濟、Environment環境、Engagement專注:Safety ─ 安全、Satisfaction滿足;Sustainability ─ 可持續性。
這九大素養包括了構成幸福的基本主客觀條件,例如健康、經濟、環境、歡喜心等基本的生存和美好生活的條件,也涵蓋了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以及個人和群體的面向。因為務實的考量,不同的理論和經驗都可對這九大素養再加以理解、詮釋或進一步發展。幸福雖具多樣性,但這九大基本素養相應於不同的幸福理念的追求和實現,有一定的可應用性。
在教育上,對這九大素養的開發、培育、教化,可強化並厚植獲得及實踐幸福的能力,以促進幸福的實現。這九大素養兼顧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美好生活的主客觀條件,又具高度的開放性、調適性、可相容性和可應用性,已為當代社會建立一個有效的幸福論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