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新聞媒體或網路中看到考古發現震憾人心的報導,甚至改寫了人類歷史。台灣究竟有沒有從事考古學研究的能力或必要?
本刊在532期就曾經刊出「台灣史前文化的奧祕」專輯,說明了台灣的史前文化研究的一些主題,但是對最重要的考古學的介紹比較少。其實這是一門從19世紀40年代就開始發展的學科,早期和地質學以及生物學有密切的關聯,20世紀中葉以後則和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互相啟發。
由於人類有追尋祖先來源和解謎的欲望,考古學一直是受關注的學問,幾乎也是電影上最常見的主題,〈法櫃奇兵〉、〈國家寶藏〉、〈古墓奇兵〉這些動人心弦的電影常用追尋寶藏或考古學家為主角,炫惑人心贏得觀眾,但真的考古學是這樣的嗎?本期找了台灣考古學界老、中、青三代的研究者,來和大家一起解開考古學研究的謎題。
因為追尋古代事物,所以考古學家必須採用特殊的擷取資料方式,也就是田野考古工作的方法、理念和實踐,探究先民留下的考古遺址。不過,做為一個學科,考古學無論如何是整體的概念,因此也不可偏廢田野工作和實驗室、研究室,更不能忘記社會責任。
因為過去就是時間組成的,所以決定年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考古學定年、地質考古學和考古地質學研究就成為必要的手段。在台灣最常用碳十四方法定年,當然也使用鈾系法、陶器熱釋光等方法來決定事件發生的年代,使我們能夠充分地建立文化發展的過程。
例如我們也想知道台灣原住民的由來和年代,以及原住民所屬南島民族的起源和移動。早年體質測量的各種生物證據,以及當代生物人類學的發展,透過粒線體DNA研究以及其他生物基因方法,目的在於追尋祖先和古老的事物,當然也包含人類健康、生理各方面的議題。
當然人類生活的環境通常是已經過去,環境考古學就是透過點滴殘留的資訊,得知古代人生活的舞台,以及人類如何取得生活資源。就以吃的東西來說,到底祖先吃了什麼,才能夠安然地度過環境變遷的危機。考古學家可以透過食物的本體殘留,也可以從陶石器或其他容器殘留的分析說出當時人類的食譜,可知道他們吃過什麼!當然透過人的身體本身,也可以檢驗出吃過哪一類的食物。
科學的方法應用到考古學可說相當廣泛,在這次的專題報導中無法個別說明或舉例。因此總體討論科技發展和考古學研究的具體關係,也特別舉出和台灣原住民有關的玻璃珠成分分析,並以實際的考古研究為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