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美容醫學:肉毒桿菌素的發展
102/05/07
瀏覽次數
22288
林宏謙
|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
食物中毒的出現
食品和中毒的關聯最早可追溯到9世紀拜占庭帝國利奧六世發布「血香腸」的禁令。19世紀初,德國符騰堡邦也發現一連串食物中毒致死的案例,於是1802年7月政府發布「煙燻血香腸具有毒害危險」的公告警示民眾。
在研究過程中,曾懷疑氫氰酸是香腸中毒事件的元兇。直到柯勒醫師(Justinus Kerner, 1786-1862)於1821年進行動物實驗,開啟尋找「香腸毒素」的起因後才有了重大突破。
柯勒把毒素混合蜂蜜餵食多種動物,如貓、兔、鳥、蛙、蝸牛、蝗蟲、蒼蠅等,僅在貓科動物中觀察到近似於人類中毒時的臨床症狀,包含肌肉及自主神經症狀,如昏睡、倦怠、食欲不振、眼瞼下垂、吞嚥困難、肌肉張力下降、瞳孔放大等,動物最終死於呼吸及心臟衰竭,但似乎不影響大腦意識。他也發現中毒與否和香腸的保存方式有關,因此建議香腸須風乾保存,並於煮沸後食用。當時他認為毒素可能來自於製成香腸的腐肉,因此推測毒素來自於動物,可惜的是他並未成功分離出毒素。
毒素的發現
80年後,34名比利時音樂家在一次喪禮後的餐會中,食用煙燻火腿而出現和血香腸中毒一樣的症狀,3人因此死亡。當時比利時的微生物學家爾緬鑑(Emile Pierre Van Ermengem, 1851-1922)分析火腿及死者中毒原因後,在1895年分離出製造毒素的厭氧細菌—Bacillus botulinus,並與80年前柯勒描述的香腸毒素連結,往後才更名為目前熟知可製造肉毒桿菌素的細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
知道
Clostridium botulinum
可製造致死毒素後,德國人於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想利用它製成生化武器,但未成功。192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學者索默(Herman Sommer)成功分離出毒素,並命名為「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
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科學研究院進行一項祕密研究,仍想藉由肉毒桿菌素的毒性發展生化武器。美國戰略情報局也擬訂了利用中國妓女暗殺日本軍人的計畫,預定把裝有肉毒桿菌素的小膠囊混入飲食中以毒害日軍。但在毒性測試實驗中,含毒的膠囊被實驗的驢子服下後竟意外存活,這暗殺計畫便告終止。多年後才發現驢子可能是少數對肉毒桿菌素具有抗性的物種。
開始用於治療
1954年,加拿大醫師布洛克斯(Vernon Brooks)發表首篇注射肉毒桿菌素可抑制運動神經釋放乙醯膽鹼,進而降低肌肉活動的報告後,美國眼科醫師史考特(Alan Scott)開始進行肉毒桿菌素治療斜視的研究。他認為肉毒桿菌素可放鬆眼球肌肉進而改善斜視病況,1978年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支持,並進行大規模的人體研究。自此之後,醫學界便對肉毒桿菌素有著濃厚的興趣,神經科醫師發現把肉毒桿菌素施打在身上較大肌肉群,也可有效抑制肌肉收縮。
FDA終於在1989年核准A型肉毒桿菌素的第1個應用於人體的適應症,可治療顏面不自主痙攣、斜視與眼瞼痙攣。此外,學者發現肉毒桿菌素對於斜頸、肌肉震顫、偏頭痛,以及某些語音障礙都有正面療效。至於皮膚科醫學美容的應用,則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美容醫學的應用
1987年,加拿大眼科醫師琴恩․卡如瑟斯(Jean Carruthers)在為有眼瞼痙攣的病患注射肉毒桿菌素後,發現他們的皺眉紋竟都消失了。她把這一臨床觀察與她的丈夫阿拉斯泰爾․卡如瑟斯(Alastair Carruthers)分享,恰好他是一位皮膚科醫師,對這意外的發現十分感興趣,認為這在美容醫學上具有相當的發展性。
1996年,阿拉斯泰爾․卡如瑟斯發表第1篇使用肉毒桿菌素達到美容效果的文章。2002年4月15日,FDA始核准以肉毒桿菌素治療皺眉紋,成為第1個醫美方面的適應症。
自2002年至今約10年間,肉毒桿菌素注射在美容醫學上一直獨占鰲頭。以2010年台灣市場為例,1年的施打產值就超過新台幣10億元,台灣進口肉毒桿菌素的總金額在10年間成長約12倍。到底肉毒桿菌素有何魔力,它的作用機轉及臨床應用又是如何,會不會有安全疑慮呢?
藥理學性質
肉毒桿菌素是一種神經毒素,不同Clostridium botulinum細菌株可以製造出不同血清亞型的肉毒桿菌素,目前可分成亞型A、B、C1、D、E、F、G 7種,各型之間有不同的分子大小、生物合成過程、藥效長短與穩定性。
目前已運用於臨床醫學的僅有亞型A及B兩種,其結構上分成輕鏈、重鏈、連接輕鏈與重鏈之間的雙硫鍵3部分。整個分子量約為150千道爾頓,生物合成過程中會包覆不等分子量的蛋白質,形成總分子量500~900千道爾頓的肉毒複合物。
作用機轉
在了解肉毒桿菌素的作用機轉之前,須先說明神經信息傳遞與支配肌肉收縮的基本原理。神經信息的傳遞是藉由前後連接的數個神經元所構成,兩個神經元之間並不直接相連,而是經過一個稱為突觸的特殊空間構造,把神經傳導物質由上一個神經元—突觸前神經元,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突觸後神經元,就像接力賽一般。最後一棒的神經元把神經衝動傳給肌肉細胞造成肌肉收縮,突觸間的神經傳導物質則扮演了信息傳遞中相當重要的角色。
肉毒桿菌素的作用便是抑制突觸間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就好像接力賽的棒子無法繼續傳遞,跑者最終便無法抵達終點線一樣。
注射肉毒桿菌素後,肉毒分子會進入突觸間隙,藉由與突觸前神經元細胞膜上的接受體相接而進入神經元本體。輕鏈緊接著與肉毒分子分離,進而破壞可幫助神經傳導物質釋放至突觸間隙的分子,一旦神經傳導物質無法正常釋放,神經衝動傳遞中斷,肌肉便不會收縮,因此可減少因臉部表情肌肉過度活躍造成的動態皺紋。除了放鬆肌肉之外,支配汗腺的自主神經也遭到阻斷,因此施打肉毒桿菌素還可以減少排汗。
不過,以上的效果並非永久。神經元被阻斷後,會尋找別的出路,重新與肌肉或汗腺形成新的連結,逐漸恢復終端器官原有的功能。
目前的臨床應用
在眼科方面,肉毒桿菌素可用於治療斜視、眼球震顫與眼瞼痙攣。
針對因糖尿病、高血壓等因素所造成的缺血性腦神經麻痺而引發的斜視,在與麻痺肌肉相拮抗的肌肉注射肉毒桿菌素,使其暫時麻痺,就可免除病人斜視的症狀,但有些斜視仍需開刀才能改善。
由於眼球肌肉的不自主運動造成的視力不穩定,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可降低肌肉的收縮力而減緩震顫並恢復視力。此外,眼皮肌肉不自主收縮影響眼瞼開合或不受控制的頻繁眨眼,也可藉由注射肉毒桿菌素放鬆過度活躍的眼皮肌肉。
在神經科方面,可用於治療半臉痙攣、上肢痙攣、頸部肌肉張力異常與慢性偏頭痛。
曾有醫師在治療額頭皺紋時,意外發現病人的頭痛也獲得改善,隨後的研究顯示肉毒桿菌素可能對某種形式的頭痛有療效,包含頭痛發作頻率、時間、嚴重程度等的改善。FDA已於2010年10月核准A型肉毒桿菌素治療慢性偏頭痛。
在泌尿科方面,可治療膀胱過動症。FDA於2011年8月核准肉毒桿菌素治療因多發性硬化症或脊椎受傷導致尿失禁,而必須服藥或使用導管的病患,注射後可放鬆膀胱肌肉以儲存更多尿液。
在皮膚科方面,則可用於治療動態性皺紋、全臉拉提、肌肉肥大和局部多汗症。
人類臉部有許多條大小及深淺不一的表情肌肉,收縮時會牽扯皮膚而形成動態皺紋,不同表情肌收縮會造成不同的紋路,包括皺眉紋、抬頭紋、魚尾紋、皺鼻紋、動態法令紋、嘴周皺紋、木偶紋等。若能用適量的肉毒桿菌素注射至過度活躍的臉部表情肌,就可減低肌肉張力,進而改善臉部動態皺紋。
臉部肌肉可分為上提肌與下降肌兩大肌群,若下降肌群較發達,會使整體臉部有下垂感,較顯老態。如以肉毒桿菌素抑制部分下降肌群收縮,並微調各肌肉的作用,可達到全臉拉提的回春效果。
當牙關咬緊時,可見較明顯的咀嚼肌收縮,若咀嚼肌過度肥厚,會使臉形變方變寬,俗稱國字臉。注射肉毒桿菌素後,可使支配咀嚼肌的神經活性降低,肌肉便會減少收縮。根據用進廢退的原理,也就是愈常使用的肌肉愈發達,不常使用的肌肉較萎縮,使咀嚼肌體積縮小,就可使臉部曲線變平滑,達到肉毒瘦臉的治療目的。同理,小腿腓腸肌肥大會形成俗稱的蘿蔔腿,也可藉由注射肉毒桿菌素達到雕塑小腿的目的。
局部多汗是一個相當惱人的症狀,包括腋下多汗、手心多汗、前額多汗、頭皮多汗等。肉毒桿菌素可阻斷汗腺的神經支配,只要把藥劑以多點的方式均勻施打於患處,便可有效減少汗液排放。維持時效與注射劑量、技巧有關,一般約可維持半年左右。腋下多汗症藉由注射肉毒桿菌素改善後,同時可緩解狐臭,一舉兩得。
安全性
一般而言,若治療使用量在建議劑量以內及適當的稀釋,加上熟練的注射技巧,肉毒桿菌素是相當安全的,最常見的副作用僅是施打時的疼痛與皮膚局部瘀青。但若施打的肌肉位置偏差或注射劑量過多,可能影響其他肌肉群,造成肌肉麻痺。例如,施打皺眉紋時,若藥劑擴散至附近的眼皮肌肉,可能造成眼瞼下垂;治療抬頭紋時,也可能影響抬眉的肌肉,造成眉毛下垂。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產生可中和毒素的抗體,可能造成越打越沒效果。這種現象曾在治療頸部張力不全的案例上出現,在醫學美容的適應症上卻鮮少發生。目前,在藥劑的製成技術上已研發出無蛋白質複合物包覆的肉毒桿菌素,或許可以減少產生抗體的機會。
未來治療潛力
由於肉毒桿菌素具有獨特的分子結構及生物特性,加上與人體細胞的高度親和力,使得它具有可治療其他疾病的發展潛力。在基因工程的配合下,目前已參與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免疫疾病的治療進程,甚至可達到增強癌症給藥的療效。
一個名為「毒素」的物質,竟能成為未來潛力無窮的治療希望,這或許是近200年前首位投入肉毒研究的柯勒醫師始料未及的吧!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3年5月,485期,38 ~ 42頁
毒素(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16
為什麼偏偏是你中招?你是網路詐騙犯眼中的「完美受害者」嗎?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3/29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