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學研升級正向循環,臺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整合能源相關產業,臺灣才有機會

111/01/26 瀏覽次數 2801
1

臺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認為,善用臺灣資通訊力量,方能帶領臺灣走向能源轉型目標。

2021 年 513 全臺大停電讓臺灣民眾掀起一陣對能源轉型的相關討論,這也是臺灣近年最迫切的議題之一。臺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認為,善用臺灣資通訊力量,方能帶領臺灣走向能源轉型目標。

徐宏民教授是臺大資工系教授,除了是 NVIDIA AI Lab 計畫創辦人,也是臺灣能源新創公司「慧景科技」(thingnario)共同創辦人,2021 年,徐宏民加入鴻海旗下富智康子公司「MobileDrive 富智捷」擔任首席技術長(CTO),徐擁有十多年產學背景、新創經驗,並專注在電腦視覺、機器學習等 AI 技術,將學界知識帶到產業中,對於如何將 AI 技術應用在再生能源以及電動車上都有所著墨。

而無論是關乎國家的能源轉型,或是關乎臺灣企業正積極把握的新一代商機「電動車」,在徐宏民的眼中,軟體人才在臺灣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而軟體如何結合臺灣完整產業鏈與硬體技術,更是帶動臺灣產業、學研進入升級正向循環的一大重點。
 

 能源轉型要順利,應善用臺灣資通訊力量

面對氣候快速變遷、氣候災難頻傳,減碳已成為各國政府與產業的共識,在 2021 年的聯合國 COP26 氣候高峰會中,128 個國家宣示將在 2050 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我國也在去年將此作為長期政策。

不過,要落實淨零碳排願景,前提是從產業面向開始啟動能源轉型,並且同步帶動相關產學合作與研發新機會。臺灣近年正逢產業升級,對能源的需求快速放大,如何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確保供電品質,並擴大綠電的使用效能,就成為政府與企業必須嚴正面對的課題,對此徐宏民認為,善用臺灣資通訊技術力量,無疑是最佳解方。

「電力供應是相當複雜的系統,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電力品質不穩,這種情況各國皆然,不是只發生在臺灣。」徐宏民指出,解決電力供應問題的首要作為,無非是擴大電力來源。

如今減碳成為全球重點議題,綠能就成為首要目標。除了導入綠能之外,管理也是重點,完善的管理機制,可挖掘出因發電或用電行為不當所浪費的電能。不過他也強調,無論是綠電或電能管理,「要讓成效最佳化,都必須導入資通訊技術,AIoT 架構更是其中重點。

徐宏民表示,電廠的建構金額非常高,電能管理平臺的設置成本僅佔資本的極小比例,但其優化發電效率所帶來的利益極大,「因此這類型平臺的投資報酬率非常高,無論是既有的發電模式或綠電,都應該導入。」

他進一步點出 AIoT 在能源系統的應用優勢:過去,電能機制屬於集中式發電,無論是火力或水力發電廠都在人煙稀少處,再透過電纜傳輸到用電地點。現在,綠電中的太陽能則建置在生活場所的四周,並利用併網方式接入既有電網。

「這種方式會造成兩個問題,一是就近併入的綠能電力造成電網的電壓急遽上升,二是供電來源分散,資訊無法掌控。」

對此困境,AIoT 的連網與智慧化功能將可解決此問題,「AIoT 在分散式綠能電網的效益可從終端設備,以及上層管理平臺來看。」

在終端設備,此系統不僅可從遠端掌握各發電站的狀態,還可利用 AI 分析環境因素預判發電效能,讓電能資訊更精準。

在管理平臺上,AI 則可在彙整各方資訊後以宏觀角度動態調節電力,「例如系統可先分析特定區域電網的用電狀況,在用電高峰時再匯入儲備的綠能電力,讓供電品質更穩定。」

事實上,為因應再生能源併網後對電網的電壓與頻率產生的影響,並有效監測和管理全臺灣併在臺電電網上的再生能源,徐宏民參與創立的慧景科技就為臺電打造了 DREAMS(導入配電級再生能源管理系統)的軟體平臺。

綜觀臺灣再生能源領域,其實硬體製造廠、系統廠、IC 設計公司都不缺乏,也有像是慧景科技這樣的軟體新創存在,但在軟硬整合上卻仍有待加強。在徐宏民眼中,在電動車領域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

但這樣的「問題」,卻也可能成為臺灣的新機會。
 

新能源、電動車時代來臨,臺灣靠「軟硬整合」才能駛向新機會

電力能源的管控品質與國家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徐宏民指出,「尤其是這幾年的電動車,之後如果蓬勃發展,需要的電力會非常大。」

對於電動車這類新能源車,臺灣的科技實力在此領域雖有機會,不過面對全球大廠與中國廠商的強力競爭,徐宏民認為,臺灣必須另闢蹊徑。

「臺灣的強項是完整的產業鏈與硬體技術,而未來電動車會走向智慧化,光有硬體無法滿足車廠需求,要軟硬整合才有機會。」

他以智慧手機為例,「現在智慧手機的最大商機在軟體服務,電動車也會是如此,」過去車廠的造車過程是軟硬體涇渭分明,但現在軟體已經逐漸滲透到各環節,像是車廠 BMW 就在今年展示了「變色車」技術,引發市場話題討論,徐宏民更認為,那些不強化軟體布局的廠商,未來將有可能逐漸被邊緣化。

只是要強化軟體布局,人才會是臺灣企業的一大困擾。但其實徐宏民認為,高階軟體人才不只有臺灣缺,「其實全世界都缺!」

我國軟體偏弱?徐宏民:臺灣高階軟體人才素質不輸國外!

「大家都認為臺灣的軟體偏弱,其實我們高階軟體人才的素質不輸國外,問題在於數量太少。在全世界都缺的情況下,一個高階人才畢業後,他拿到的可能是『全世界的 offer』,不只國內,國外企業也搶得很兇。」

徐宏民過去也曾指出,臺灣高階軟體人才「會想去國際上看看」,「如果大學以國際標準來培養一流人才,那這些頂尖的人才也會以世界標準要求自己,「他擁有的選擇也會是世界性的,」

頂尖人才供給自然少,要解決此問題,他指出,教育是百年大業,無法一夕而至,除了深化學校的軟體人才養成外,要解決眼下產業燃眉之急的作法,反而是由政府放寬限制,以吸引海外人才,他也指出跨國搶人才是國際趨勢,「像是印度人才,已經大量被歐美企業聘用了。」

另外,徐宏民也指出,「企業除了提供優渥薪資外,也可用像是遠距上班的 WFH 方式,讓他們不必離開自己國家,就可為臺灣企業服務,如此就可提升招聘吸引力。」

徐宏民最後指出,從新能源到電動車的市場轉變,可以看出全球產業已進入轉型期,面對此轉變,臺灣企業應該要重理思維才能找到新商機,他也鼓勵臺灣企業要擴大眼光。

這幾年像是聯發科等公司都已定位自身為「軟體公司」,臺積電也大舉尋找軟體人才,而在新創量能上,像是 Appier、iKala 或慧景科技等新創,都已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取得一席之地,「臺灣的技術能量與經驗完全不輸國外競爭者,只要勇於踏出,就有成功的機會。」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