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你覺得這個笑話好笑嗎?幽默腦的個別差異

106/12/12 瀏覽次數 6079
幽默(humor)是指人們知覺到某一刺激,經由「失諧與解困」歷程,引發「愉悅」感受,並伴隨「笑」的外顯反應,它在社交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幽默感(sense of humor)乃指一種容易感受及引發幽默經驗的穩定人格特質。近年來腦造影技術的提升,使得對幽默和幽默感的個別差異之腦神經機制有更加的認識。本講座將從「性別」與「怕被笑者」對不同笑話類型的理解與欣賞之腦神經機制談起。

 

講演綱要(撰文|高英哲)

 

一個笑話好不好笑,究竟是差在哪裡?男生跟女生喜歡的笑話類型,有什麼不同之處?透過腦造影技術,我們可以從腦神經機制的角度,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一個笑話典型的幽默結構,是由營造句跟關鍵句構成,營造句進行鋪陳,笑點就是關鍵句。例如某個女生說她每天都擔心老公出軌,朋友追問她為什麼,這些都是營造句,最後她的回答「他是開火車的」就是關鍵句。這個結構背後的原理是「幽默三元論」,也就是先經由理解產生認知,產生欣賞幽默處的愉悅情感之後,最後以笑的方式表達出來。

 

笑話有很多種類型,前面講的出軌笑話,用的是「歧義」的技巧,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思。「誇大」是另一個常用的笑話手法,例如牙醫跟病人說「你的蛀牙很深,蛀牙很深,很深,很深,很深」,病人不耐煩地說不用講那麼多次,牙醫說「我沒有啊!那是回音」,這個笑話好笑點完全在那個誇大處。比較有挑戰性的是「橋界推論」的笑話,這種笑話中間通常有一個沒有明說的銜接處,聽的人要自己把那段「腦補」上去,才會覺得好笑。比方說一個人打掉到蟻丘上的高爾夫球,球沒打到卻一直打到螞蟻,螞蟻說「我們趕快到球上!」,聽的人只要把「那個人打不到球,所以到球上就不會被打到」這段自行接上,就會覺得這個笑話好笑了。

 

早期的幽默歷程研究,認為笑話裡只要存在有「失諧」,聽笑話的人認知到失諧之處之後,就會覺得好笑;失諧的程度愈大,幽默的效果就愈好。但是研究者很快就發現,很多具有失諧成分的笑話「很難笑」,原因在於失諧之處太難理解,聽笑話的人無法經過「基膜轉換」達到「解困」,就不會覺得好笑。以那個「專業顧問」印錯名片,「少了一個口」印成「專業顧門」的經典笑話為例,印刷廠重印的名片寫著「專業顧門口」,就是成功的失諧解困;倘若重印的名片很正常地寫著「專業顧問」(未失諧),或是亂印成「空白活頁紙」之類莫名其妙的內容(失諧未解困),這個笑話就無法引起令人欣賞的愉悅感,自然也就笑不出來了。

 

大腦負責處理幽默的部位,認知歷程由前額葉負責,主要走背側系統(dorsal system);情感歷程則是在邊緣系統產生,主要走腹側系統(ventral system)。歧義笑話不需要很強的認知能力,大腦活化的區域比較接近負責情感的邊緣系統;誇大笑話的活化區,主要在處理語言功能的頂葉;橋界推論笑話則是在額葉跟顳葉之間,一個負責同理心,叫做 TPJ 的區域產生活化。

 

最後談到幽默的性別差異,很明顯地男生比較習慣扮演講笑話的角色,女生則比較擅長聽笑話。根據腦造影研究顯示,女生比較喜歡橋界推論跟誇大式的笑話,男生則對於歧義笑話比較有反應。至於比較怕被笑的人,他們大腦的背側系統比較活化,對笑話僅止於認知而不太會產生情緒反應;不怕被笑的人,則是腹側系統比較活化。下次當你想要講個好笑又不會得罪人的笑話時,也許可以先參考一下這些研究結果,提高說笑話的勝率。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