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與糧食(六):提高糧食自給 學者提倡亞熱帶糧食生產模式

102/07/29 瀏覽次數 7746
新聞報導

「我們必須奪回糧食主權!」2013年2月初的晴天,上千位臺灣農民和臺灣農村陣線等農運團體在凱達格蘭大道發表「臺灣糧食主權宣言」,這也是國際性的農民串連運動,包括韓國、日本、泰國與印尼等國的「農民之路」農運組織代表也聚集到臺灣聲援,分享各國捍衛糧食主權的故事。

臺灣的糧食危機浮上檯面,攸關農業的存亡。各界除了倡議積極提高耕地面積,改變消費觀念,清大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也呼籲,臺灣要採取「亞熱帶糧食生產模式」,發展「適地適種」與「就地取材」的生產原則,減少依賴進口糧食。

「提升臺灣糧食自給率,最關鍵的工作是設法開發本土的替代性飼料配方,」彭明輝分析說,目前全台每年消耗1千1百萬噸的穀物,其中75%拿來當飼料,牲畜消耗的穀物是國人的3倍,大部分還是仰賴國外進口。

彭明輝主張,每個地區的糧食生產體系,應該採取適合當地天然資源的模式,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他以養豬為例,玉米是溫帶作物,適合在美洲生長;過去臺灣的主要飼料就是番藷,比玉米更適合在臺灣生長,不僅不需要農藥化肥,也可節省人力,單位面積的產出的熱量也比玉米高。「臺灣是亞熱帶,沒有理由採用美國的溫帶生產模式,應該發展自己的糧食生產模式。」

尋找替代飼料養豬,這樣的觀念新穎先進,在臺灣農村慢慢發芽。

蜿蜒的道路通往高雄田寮山區盡頭,來自台北的年輕情侶謝昇佑與余馥君,在大太陽底下,揮汗如雨,沿途砍下滿山蔓延的「銀合歡」,這些惱人的外來植物,原來可以拿來養豬。

「點心時間到囉!」柵欄才打開,大豬小豬們蜂擁而上,大口咀嚼銀合歡,吃了好幾口,就滿足地在泥巴裡打滾泡澡。「我們四處收集廚餘餵豬,配搭銀合歡補充葉蛋白,這是傳統農家養豬方法,如今也可以迎戰糧食危機,」七年級生的余馥君,畢業於北一女、台大,如今愛上農村,看著一群黑豬吃得很開心,不自覺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謝昇佑與余馥君,一位是博士候選人,一位是碩士,因為關心農業,透過朋友介紹,跑到人生地不熟的田寮農村,與當地農戶合作養豬,成立「好食機農食整合」公司,銷售優良肉品與農產品。

田寮土質屬於石灰岩惡地,不利於農業生產,反而維持純樸農村的樣貌,保有傳統養豬型態。他們採取友善環境的飼養方法,改變工廠化、大規模養豬方式,提供較大的飼養環境,而非整天關在小小豬籠裡,並且捨棄了飼料配方,以廚餘為主食,以銀合歡取代黃豆,搭配野菜、麥片,補充攝取蛋白質。

「好食機」目前每期飼養量平均只有18頭黑豬,因為強調健康與友善飼養,售價卻是一般豬肉的3倍。謝昇佑與余馥君瞭解這是一場冒險的實驗,但一想到透過小型模式的建立,不僅可以推動農村永續發展,發展在地經濟,也能為糧食危機找到出路,卻是樂此不疲。

除了高雄之外,屏東、台南和桃園等地,也有採取廚餘養豬方式,甚至自己耕種飼料玉米,減少依賴進口玉米,但大都屬於小規模飼養型態,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農委會農試所近年也試圖研發本土的飼料玉米品種,雜糧基金會則委託嘉義農試所試種飼料番藷。雜糧基金會組長林光華表示,傳統農家養豬用番藷,1970年代以後,美國便宜的飼料玉米大舉入侵臺灣,原本種植多達五千公頃的番藷產業,幾乎都被打垮了,現在只能一步步收復失土,「如果試驗成功、配合政府補貼推廣,提供豬農多一種選擇,就有機會提升糧食自給率。」

臺灣農民面對全球化農業貿易的威脅,依舊設法尋找出路,但是政府或社會如果沒有支持與重視,不僅危及糧食主權,也是國家安全的危機,此刻將是臺灣未來的關鍵。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1960年代,臺灣糧食自給率尚能達百分之百。但是隨著人口成長、提高肉食比例與對外貿易關係的轉變,2002至2004年臺灣已轉變成為全球第9大穀物進口國。這段期間,各穀物總生產量118.06萬公噸,進口量則高達613.48萬公噸,約國內生產量的5倍。2004年以來,糧食自給率降為30.5%,出現糧食高度依賴進口的情況。

各年進口最大宗的農產品依序為玉米、大豆、小麥。其中玉米和大豆的大量進口,反應出現今臺灣畜牧業,高度依賴兩種穀類作為主要飼料。臺灣居於亞熱帶區域,為何畜牧業會大量採用溫帶區務的穀物做畜牧飼料?其實受到一段時間的政治經濟影響。

以豬隻為例,養豬業原是農家的傳統副業,主要餵養餿水與甘藷。1960年代末期,隨著美國主導國際農糧體制,同時為了解決美國境內過剩農產品問題,開始呼籲各國提高國民「動物性蛋白攝取量」、「改善國民營養」,並藉此來做為各國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也開始向臺灣輸出廉價穀物糧食,鼓勵臺灣發展畜牧業。同時在1960年,美國將玉米列為臺灣可申請美援的農產品之一,台糖也試驗玉米飼豬,認為玉米飼料優於甘藷,經濟部也開始勸導農民以玉米取代甘藷。1963年推動「綜合養豬計畫」,推動企業化養豬,打開日本外銷市場,到1996年臻於高峰。這也造就了臺灣如今在飼料穀物上,高度仰賴進口的政治經濟背景。

隨著石油危機以及節能減碳成為兩大全球環境議題,依賴糧食進口將威脅國內糧食安全,重新恢復本地飼料成為未來因應策略。科學研究指出,雖然甘藷蛋白質僅玉米的38.5%,然而只要混入大豆渣或葉蛋白質即可提升蛋白質含量。(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顧問:彭明輝|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審校: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