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與廢棄物(二):海洋悲歌?智慧科技?環保署研擬事業廢棄物填海造島引爭議
102/05/13
瀏覽次數
14657
劉力仁
|
自由時報
林怡伶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臺灣資源回收再利用率從民國96年的42.92%一路攀升到民國100年62.27%,事業廢棄物產再利用率也達到82.4%,雖然大多數廢棄物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我國每年仍有380萬至700萬立方公尺的不適燃廢棄物及營建剩餘物運送到掩埋場進行最終處理。
但土地資源畢竟有限,環保署統計民國101年全臺掩埋場剩餘容積約634萬立方公尺,到了民國105年剩餘容積將全部用完,由於申辦中的陸上廢棄物掩埋場常受到民眾抗爭無法推動,未來事業廢棄物若無處可去,極有可能被惡意丟棄。
臺灣四面臨海,於是環保署有意仿造國外作法,將這些廢棄物填入無邊無際的海洋之中。環保署認為成功的填海造島可創造新生國土及海岸線,且這個構想也非首創,高雄的南星計畫及臺北商港開發計畫,都是如此進行。
位於高雄大林蒲南星計畫,將建築廢棄物、砂土以及中鋼煉鋼產生爐石,混合後填埋至大林蒲海域造地,從民國79年實施至今,共填約2,050萬方土石及廢棄物,增加了211公頃新生地,將發展為「南星自由貿易港區」及「南星遊艇產業園區」。南星結束之後,下一波將推動高雄洲際貨櫃中心填海造地計畫,預估將填7,228萬立方公尺,規模更大。
但環保署的構想,卻引起立委及環保團體高度疑慮,認為此政策恐將淪為海洋浩劫!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12月13日邀請環保署長沈世宏進行《推動安定化無害化廢棄資源物填海造島計畫》專案報告,立委輪番發言,大多疑慮這些在海中的事業廢棄物可能會溶出重金屬等污染物,污染海洋,且臺灣常有地震,恐影響填海造島的安全性。
中華醫事大學副教授黃煥彰表示,海洋生態極為敏感,小污染就有大影響,他擔心陸上的悲劇會進入海中,未來有毒廢棄物,譬如含戴奧辛的爐渣或爐石,會夾帶在合法廢棄物進入海洋,形成海洋浩劫。
沈世宏再三強調,海水是鹼性的,重金屬在酸性環境容易溶出,鹼性則不容易溶出,填海的廢棄物會採取安定化處理,海中也會有防止滲漏設施,避免污染到海洋生態。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臺灣西部海岸的地質以砂質為主,砂質地質比較軟,如果廢棄物不均勻分佈,不透水布容易被撐破,埋填的廢棄物若有污染或毒性,污染容易擴散,日本海域地質以黏土為主,污染不易擴散。
沈世宏表示,國外已有許多成功經驗,日本及新加坡相關海堤工程技術、隔離阻絕技術、污染防治措施、管理方式都可借鏡。環保署會妥善選址,也會經過環評審查。雙方各持己見,毫無交集。
環保署推動事業廢棄物填海造島,是讓海洋奏起污染悲歌?還是人類智慧科技的展現?目前看來難以達成共識,源頭減量、提高再利用率,短期內仍是處理事業廢棄物最實際的方法。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台灣地小人稠,填海爭地來增加土地面積,一直被納入政策考量,填海造陸最簡單作法是用水泥蓋斜坡堤和沉箱堤,把水域分隔再抽水填土。
然而從環境的角度,這樣的做法不免引發爭議,因為填海會改變原本的海洋環境及生態。《奧斯陸- 巴黎公約》(OSPAR)是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環境協作公約,旨在保護東北大西洋海洋環境,在公約下設有一負責管理執行相關事務的OSPAR委員會,2008年,該委員會在《填海造陸環境影響評估》的報告書中就提到,海洋和海岸是動植物重要的棲地,填海造陸的結果便會使這些棲地永遠消失,因此做這項施行時必須要審視考慮。新加坡過去填海造陸,造成沉積物增加、海水混濁,便使周遭海域近六成的珊瑚礁死亡,填海造陸對環境衝擊可見一斑。
近期環保署重提垃圾填海政策,構想把不適燃廢棄物,包括爐石、爐渣、集塵灰等等,以及河川疏浚剩餘廢棄物(譬如污泥)、營建工程剩餘不能再利用的廢棄物等等,作為填海材料。這種把垃圾掩埋場伸向海洋的政策一但落實,恐造成海洋環境衝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海洋是「百年海田」,孕育了魚蝦貝類等很多海洋生物,填海造島會破壞棲地、食物鏈,甚至整個海洋生態系。東京灣40年前填海區域,發生重金屬鎘污染海洋生物,民眾出現「痛痛病」案例。荷蘭檢討發現填海雖可造陸,但和損失的海洋生態比較得不償失,十幾年前就已經停止填海計畫。高雄的南星計畫填出陸地產生突堤效應造成旗津海灘流失,都是負面案例,值得我們警惕。(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
曾耀寰
|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
審校:
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電訊研究所
資料來源
記者劉力仁採訪報導
珊瑚礁(47)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16
為什麼偏偏是你中招?你是網路詐騙犯眼中的「完美受害者」嗎?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7/31
一棟會自己發電的建築:智慧微電網,為臺灣電力系統帶來新解方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危機溝通的「偷雷」策略:出事該隱瞞或自行揭露?主動認錯是最好的選擇!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