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藍色珍寶:本草綱目中的海洋生藥

101/11/12 瀏覽次數 35924
在西元前1027年的周朝,《爾雅》編釋了蟲、魚、鳥、獸、畜等5章,這是動物研究最早的紀錄。古人長期在漁獵和農業的經驗中,使用了許多可食用的海洋生物,因此逐步發現其藥用價值,並應用於醫療保健,這就形成了最初的海洋生藥。

海洋生藥與方劑源遠流長,西元1~2世紀,漢代第一本藥物學《神農本草經》就記載了海洋生藥如海藻、牡蠣、烏賊魚骨、文蛤等17種。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也載有海洋生藥方劑四烏賊骨—藘茹丸;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也載有文蛤散、柴胡桂枝龍骨、牡蠣湯等海洋生藥方劑。

西元657~659年,唐朝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收錄了珊瑚、鯪魚、貝齒等15味海藥。西元1596年,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金、元以前所載藥物共1,518種,新增加了當時所發現的374種,無論是內容、編排體例,或是藥物分類,都有很大的改進。

這是一部集16世紀以前中國本草藥學大成的著作,書中對海洋藥物的收載論述、附錄和方劑都很豐富。初步統計有藻類14種,新增水松(剌松藻)、龍鬚菜等,無脊椎動物30種,魚類29種,爬行動物類8種,新增3種:蠵龜、珠鱉、賁龜,其他的則有鹽膽水、食鹽、石鱉等90種。

《本草綱目》把海洋中藥分為石類、蟲類、鱗類、介類、獸類、草類(水草)等,還對這些中藥的主治功效做了詳細的闡述,且有許多新的創見。西元1756年,清朝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收載海洋生藥一百多種,其中海參、海龍、帶魚、龍涎香、麒麟菜等是新增的。歷時約二千多年的發展,海洋生物在本草著作中的記載約有一百一十餘種。

本文列舉了5種海洋生藥:章魚、牡蠣、鱟、海馬、水松,就其命名、功效、文獻摘錄和成分藥理一窺海洋本草的奧妙。

章魚

屬章科動物,又名「長蛸」、「八角魚」、「真蛸」。章魚分布在東南沿海,日棲息在砂泥海底或岩礁縫中,四季都可捕撈。去內臟,鮮用或曬乾備用,主要治療氣血虛弱、乳汁不足,並治久瘡潰爛。

《本草綱目》記載「章魚、石距二物,似烏賊而差大,味更珍好。食品所重,不入藥用。時珍曰:章魚生南海。形如烏賊而大,八足,身上有肉。閩、粵人多採鮮者,薑、醋食之,味如水母。韓退之所謂: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者也。石距亦其類,身小而足長,入鹽燒食極美,主治養血益氣。」
 
章魚肉鮮,含蛋白、脂肪、灰分,並有多種胺基酸、牛磺酸、章魚鹼,其唾液腺中含消化酶、章魚毒素,所含蛋白質酵素有增強免疫力的功能。身體虛、渾身沒勁、氣血不足,吃點章魚就有進補功效。

牡蠣

牡蠣是古今醫家常用的海洋藥物,在《本草綱目》中列為上品,又名牡蛤、蠣蛤,屬牡蠣科動物,全身都可入藥。牡蠣殼可以滋陰清熱、安神定志、收斂固澀、制酸止痛和軟堅散結,主治失眠健忘、胸肋疼痛、咳嗽痰多、胃酸過多、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還有甲狀腺腫大等病症。

《本草綱目》記載「其肉甚美,食之,令人細肌膚,美顏色。為海族最可貴者也。」

牡蠣殼含碳酸鈣、硫酸鈣、氧化鐵,以及鋁、鎂、矽等。肉軟體含蛋白質、脂肪、灰分、醣類,並有17種常用的胺基酸,包括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7種,特別是白胺酸與異白胺酸含量豐富。還含有鐵、鈣、鎂、鋅、錳、銅、鈷、鉬等微量元素,以及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服用牡蠣提取物,有助於使機體各系統功能進入最佳狀態,並可加速病體康復,防老抗衰。



鱟(音同厚),又稱三剌鱟、三葉蟲、馬蹄蟹、東方鱟,屬鱟科動物,生活在沙質海底,全年都可捕撈。捕後把殼和尾取下,洗淨曬乾入藥,其肉、血都可做為製藥原料,膽也可入藥,主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燙傷、瘡癤等。

《本草綱目》記載「鱟狀如惠文冠及熨斗之形,廣尺餘,其甲瑩滑青黑色。鏊背骨眼,口在腹下,頭如蜣蜋。十二足,似蟹,在腹兩旁莖。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狀,漁人取之,必得其雙,每返回海,相負于背。雄小雌大,置之水中,伏沙上,亦自飛躍。其血碧色,腹有子如黍米,可為醯醬。尾有珠雄即不動。皮殼甚堅,可為冠,亦屈為杓,入香之可集鼠,其性畏蚊,螫之伴死,又畏隙的光,射之亦死,其肉作醬。」

鱟含龍蝦肌鹼、胡蘆巴鹼、甘胺酸、甜菜鹼、膽鹼、三甲胺、新黴素等,肉、血、淋巴中都含有天然的血凝素。

研究發現,鱟血液中的變形細胞有個原始的免疫機制,當鱟受傷時,變形細胞聚集破裂後會釋出凝集顆粒,形成一種黏性凝膠物質以防止細菌入侵。科學家進而從鱟的藍色血液中提取細胞溶解物製備出試劑,廣泛用於檢測細菌產生的內毒素、革蘭氏陰性細菌腦膜炎、內毒素血症、菌血症,以及中藥清熱解毒藥的篩選。據估計,全球鱟試劑每年有5,000萬美元的產值,需求逐漸增加中。

海馬

屬海龍科動物,在南海海域主產刺海馬、三斑海馬及大海馬等,但由於過度捕撈,已出現無天然海馬可捕的狀況,目前市售多為養殖型海馬。大海馬體形較大,體長約20~30厘米;刺海馬、三斑海馬稍小,約15~20厘米;小海馬(海蛆)體形最小,「長不及寸」,當時並不入藥,《本草綱目拾遺》中可以確證,因此古代使用的海馬品種較多。除小海馬外,一年四季都可捕捉,除去內臟,洗淨,曬乾,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及內臟,把尾部盤捲,曬乾,食用有壯陽的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海馬,雌雄成對,其性溫暖,故難產及陽虛多用之,如蛤蚧、郎君子之功也。」

刺海馬含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胺基酸。皮膚黃色素是γ-胡蘿蔔素,紅色素是蝦青素、剌蛄素,黑色是黑色素,另含乙醯膽鹼酯酶、膽鹼酯酶。三斑海馬含有麩胺酸、天門冬胺酸、甘胺酸、脯胺酸、丙胺酸、白胺酸等17種胺基酸,以及鈣、磷、鈉、鉀、鎂、鐵、鍶、矽等19種無機元素。另外還含有硬脂酸、膽固醇及膽固二醇。

大海馬含精氨酸、天門冬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麩氨酸等二十多種胺基酸,尚含有藥用價值較高的牛磺酸,以及大量的鈣、鎂、鉀、鈉、鐵,較多的鋅、錳、銅和少量的鉻、鈷、硒等無機元素。把海馬的乙醇萃取物注入小鼠體內,可延長正常雌性小鼠的動情期,並使子宮及卵巢重量增加,也會增加幼鼠前列腺、精囊腺、睾丸的重量。

水松

水松是藻類植物藥,生長在中低潮帶的岩上或石沼中,具有手指狀分枝,常集生成大的群落,可供食用。

《本草綱目》記載「氣味甘鹹,寒,無毒,主治:溪毒、水腫、催生。」

松藻含有機物42.09~49.41%、氮1.41~1.89%、可溶鹽39.83~41.56%、水浸後含灰分8.95~18.08%、碘0.009~0.177%、鉀1.35~2.07%、氯化鉀2.13~3.27%。含有3種主要的多醣:甘露聚醣(占乾重的20%)、澱粉型多醣和水溶的阿拉伯半乳聚醣,並含碘、鉀、礦物質及抑菌作用的丙烯酸,因此也常做為藥用,治水腫、小便不利、驅蛔蟲及消暑飲料。

從上述例子中,發現從海洋生物中尋找有用的物質當做藥劑,是祖先們之前就在努力的目標。20世紀初人們發現了更多對治療疾病有較高活性的化學物質,海洋藥物的研究因此蔚為熱潮。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展開了大規模的篩選,並發現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90年代有更多的海洋產物進入臨床實驗。2004年12月,第一個源自於海洋生物的臨床用藥ω-conotoxin(ziconitide,商品名Prialt)誕生了。它是源自於芋螺毒素的海洋天然胜肽類化合物,做為癌症、愛滋病等生命末期病人因施打傳統止痛劑(如嗎啡)產生成癮及抗藥性副作用時的替代性止痛藥品,就此揭櫫了海洋藥物研究的新里程碑。

海洋生物由於生存在高鹽、高壓、缺氧等艱難而苛刻的環境中,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生存的空間,便形成一些結構獨特而藥理作用顯著的海洋二次代謝產物。它們對人類多種疾病具有明顯的療效,能有效地抗病毒感染、抗特定腫瘤細胞、抗發炎、提高免疫功能、防治糖尿病及老人癡呆症等。

在20世紀,雖然人們已發現許多對治療疾病有較高活性的化學物質,然而隨著人類的發展,許多致命的病原也在進化,甚至超過人類進化的速度。於是科學家把尋找新藥的目標逐漸轉移至海洋,希望能延續古人的智慧,從這個與氧氣充足的陸地截然不同的環境中,發現更多且更有價值的海洋藥物。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