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新臺灣之子如何誕生

100/04/06 瀏覽次數 1505

新住民遠離母國在臺灣落地生根,孕育了新臺灣之子,為社會帶來多元面貌與活力。這個發展過程也吸引了醫療學者,他們想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婦女對醫療資源的使用是否有所差異?若有差異,對社會又有何意義?

 

例如,「安胎」與「生產方式」是保障孕婦順產的兩個重點,若不能對懷孕期間發生的併發症做出適當的安胎處置,便會危害婦女與胎兒的生命。又剖腹產對婦女與胎兒的危險性都高於自然產(像麻醉意外、胎兒手術性外傷等),但我國的剖腹產比率卻遠高於世界平均值。研究這些問題將有助於規劃出更好的衛生政策,以減低婦女懷孕的風險。

 

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黃心苑副教授與研究生周芸安,便針對「住院安胎服務」與「生產方式」進行了新住民與本地婦女的比較研究,試圖了解新住民的醫療使用狀況。

 

根據這個研究,在 2001 年新住民孕婦有 9,976 位,本國籍孕婦有二十二萬多人,利用中央健康保險局生育資料統計分析,發現在不同社經地位下,新住民婦女比一般婦女較少使用「住院安胎服務」。另外,低社經地位家庭的新住民婦女比本國籍婦女更傾向使用「自然產」,但是在高社經地位家庭,新住民婦女與一般婦女則無顯著差異,剖腹產的比率相當。

 

新住民婦女較少使用「住院安胎醫療」的現象,有下列可能的解釋。例如,外籍孕婦平均可能比本國孕婦健康,因此較少利用安胎醫療服務;或因為語言問題或醫療服務的障礙,在需要安胎的情況下錯失利用安胎醫療資源的時機;又或者是因為新住民仍保有母國文化觀念,認為某些懷孕症狀並非生病,因而不願意使用醫療資源進行住院安胎。

 

長期以來,本國婦女使用剖腹產的比率高出世界平均值甚多,這個現象似乎也影響了新住民婦女。例如,從研究中發現新住民婦女雖有較低的剖腹產率,但相較於母國(如越南、印尼)的平均值仍高出許多。

 

臺灣社會文化及醫療照顧體系的運作,對新住民婦女生產方式應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本國婦女會因為「挑日子生產」的習俗而選擇剖腹產;又「剖腹產」雖然需要 5 天的恢復期(自然產是 3天),但由於家人可支持協助照顧,反而讓上班族女性偏好選擇可以控制生產時間、方便安排工作規畫的剖腹產。本土社會文化因素極有可能影響了部分新住民婦女在生產方式上的選擇。

 

這個比較研究勾勒出新住民孕婦使用醫療服務的大略圖像,尤其是無論高低社經家庭地位新住民婦女的「較低的住院安胎比率」,凸顯出衛生政策上可能的盲點,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原因,確保有需要的婦女都能在恰當的時機得到適合的醫療協助,避免孕婦與胎兒受到難以回復的傷害。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