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見微知著的智慧–李國賓做世界級的研究

104/02/12 瀏覽次數 10262
   生長於羅東的李國賓教授在大學前從未離開家鄉,國小到高中,上學路程都只需5分鐘。而且,第1次出遠門,就是去台北念大學,第1次出國,即赴美念書。如今,他做的卻是世界級的研究,必須與全世界的高手們競爭。在微機電系統領域深耕多年的他,研究實力備受肯定,尤其微流體生醫晶片的研究成果更享譽國際,獲獎無數的他笑說:「其實當年沒想過要出國念書,一切都是機緣巧合。」
 
 班長的特質   
 
    「從小,對於理解、記憶和考試還滿在行的。」李教授說,自己就像一般鄉下孩子,下了課,就到處去玩,不會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上,但是,他卻能在短時間內把書讀好。「讀書,不外乎是『化繁為簡』,要知道什麼是重點,把很繁複的知識,整理出一個頭緒,再用最精簡的方式記憶下來。」
 
    小學時,有位老師很賞識他,讓他當了6年班長,因著這個經驗,李教授有機會練習成為一名領導者。「在跟老師、同學互動的過程中,我學到如何領導與分配人力,這對我現在負責實驗室工作,有很大幫助。畢竟實驗室是個很密集互動的人際場域,必須知道怎麼去領導、統御並分配人事之間的互動,把資源做適當的互用。」
 
    「我的人格特質之一,就是喜歡告訴別人自己知道的事情。」從大學到碩士班,李教授當了6年的家教老師。「其實家裡有提供相當的生活費,但我自己很喜歡教學這件事,所以從沒停過家教,非常享受這個過程,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給我很大的成就感。」因為如此,李教授在服役期間,還當上教官。當時,他就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我喜歡做研究、喜歡跟人互動、喜歡把自己知道的事告訴別人,最適合的職業就是在大學裡當老師。」
 
 高瞻遠矚  
 
    就讀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時,李教授專研的是機械領域裡最困難的「熱流組」。這個領域之所以受重視,是因為航太科技的需求。「進入機械工程時,我對航空有些狂熱,所以碩士班也繼續念這個。」入伍前,李教授其實已經考上臺大博士班。但是,他意識到整個科技趨勢已經改變,對於是否繼續留在相同的研究領域,內心有了遲疑。「畢竟太空梭都能飛了,這個領域大部分能做的問題都被做完了。」
 
    因此,兩年的教官生涯裡,李教授思考著自己的未來。「當時部隊裡有人在念英文,準備考托福,我就順便跟他借書來看。」過去,李教授從未想過出國,因為家裡的經濟環境不許可。但是,他認為整個趨勢改變了,心裡還真有點想去國外看看新的東西。所以,退伍後,李教授抱持著試試看的心態,去考了托福,不料托福成績不錯,讓他有條件申請到全額獎學金。
 
    既然決定出國,李教授渴望找到一個能激起自己學習興致的新領域。適逢一位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教授到台灣演講,介紹一個全新的研究範圍—微機電系統。「簡單說就是把大型的系統微型化。我聽完演講,非常興奮!因為這領域會用到機械,也用到我以前學過的電子、電機部分。它跟我原來的專長、核心技術沒有很大的脫離,而且它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有很多的可能性!當下決定找這位教授!而他也成為我後來的指導教授。」
 
 正面思考  
 
    在美國,李教授見識到一個跟自己成長環境完全不同的國度,一切的制度,還有整個環境對人的尊重,讓他有不小的衝擊。「因為我是從機械跨到電機,等於是跨出原來的專長,去學我完全不知道的領域。而且,以前是坐在電腦前模擬、做理論分析。如今必須從頭學怎麼做一個完整實驗。所以,得嘗試各種不同實驗的可能性。」實驗過程中,李教授要面對很多變數與未知,他卻從中見識到正面思考的力量。
 
    「在台灣的學習經驗中,老師的焦點往往在學生的缺點,即使你考了99分,老師還是會問怎麼有1分答錯了。」李教授說:「在美國,印象最深刻是有一次,我做一個實驗,結果看起來很奇怪,所謂奇怪是從沒人做出這種結果。但我重複3次,證實它就是實驗結果。在台灣,可能因為沒人做出來過,就會判定我是錯的。但我的指導教授卻說:『你可能發現很多新的東西,這是別人沒做過的!』後來證實這個奇怪的研究結果是對的,而且它成為我研究裡最主要的資料,如果一開始我就認為這是錯的,可能就不會進一步做更多分析!」
 
    李教授感慨地說,台灣的師長、父母對孩子往往是愛之深、責之切。但是,讓人變好,其實有很多種方式。「現在,我會正面去思考,多鼓勵合作夥伴。和家人相處,也不再挑缺點,而是只挑優點。雖然沒人是完美的,但從這角度出發,人身上都是優點。而指導教授最大的用途,就是把學生的優點集合起來,匯聚每個人身上不同的優點,就會做出很棒的東西!」
 
 開放的心靈  
 
    1998年8月,李教授回台,到成功大學工科系任教,並開始從事跨領域的研究。「台灣早期有很多傑出的研究者,卻很少看到傑出的研究群。隨著日常生活的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新興學門不斷湧現,整個環境也越來越需要跨領域的不同嘗試。」李教授說:「就微流體晶片系統而言,以前我的專長是流體,已有「流體力學」和「系統」的訓練,我唯一缺的是「微」,所以才要到國外念微機電系統,回國後才有能力從事跨領域研究,將所學運用在生醫檢測上。」
 
    所謂「微流體生物晶片」,是在晶片系統上,放入微量生醫檢體,亦即將生醫實驗室裡各式各樣的儀器微型化、整合化、系統化。因此,只要滴一滴血在微流體生物晶片上,就可以檢測身體的狀況。「我的研究通常都不是我一個人就能做。」李教授說:「必須結合醫學、化學、化工、航太、電機等領域,經常合作的老師可能有10個以上不同實驗室。心態要很開放,不怕碰新的領域。所以,我的學生經常要到其他實驗室學習不同的專業知識。」
 
    李教授坦言,跨領域研究有諸多挑戰。「挑戰之一是要了解對方在說什麼,也要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知識告訴對方,畢竟每個領域都有其專業和核心技術。」此外,跨領域要結合別人的專長,來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此,找到優秀的合作夥伴,也是挑戰。而最大的挑戰則是「時間」!「這個領域,研究步調很快,快是因為它很快會有商業利益,所以全世界很多聰明人在做這一塊。要在世界級研究領域裡具有競爭力,就必須在短時間內找到好學生、好的合作夥伴,以及足夠經費來把一個好想法做出來!畢竟學術界裡,只有第1名,沒有第2名。」
 
    李教授現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身處在波濤洶湧的學術研究洪流中,他從沒忘記大學時去聽毓老(愛新覺羅.毓鋆)上課的那段歲月。「毓老告訴我們經書後面的意義,讓我們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價值。這些經書多少影響了我的人生觀,還有做事的方法。」一個人的視野與胸襟,往往決定了他的格局。從掌握讀書的方法,到能觀察到整個時代趨勢的轉變,李教授做的雖然是「微」研究,面向的卻是寬廣而充滿挑戰的世界。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