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好蛋?壞蛋?機器幫你看

98/01/06 瀏覽次數 14181
臺灣人愛吃皮蛋,全臺灣每天生產皮蛋可達 150 萬顆。皮蛋豆腐、三色蛋、皮蛋瘦肉粥等,都是國人喜愛的美味菜餚。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鄭經偉教授,完全運用本土力量,製造出可以「快速挑出壞蛋」的機器,價格比進口機器便宜,速度比進口機器更快,精確度更勝老經驗的蛋農,目前已經在 20 多家蛋廠運轉。鄭經偉教授也因此獲得「行政院 96 年傑出科技貢獻獎」的殊榮。

機器幫忙「敲出壞蛋」

目前皮蛋的主要生產方法是「浸漬法」,準備一缸缸的強鹼把鴨蛋放入,使蛋白凝固、蛋黃變成綠色,就完成初步處理。在浸漬的過程中,「蛋殼沒有裂痕」是確保優質皮蛋的重要因素。若有破損的蛋混入缸中,鹼液滲透進去和蛋汁混合很容易讓浸泡液變質,甚至導致整缸蛋損壞。

學航空的鄭經偉教授,原本與皮蛋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在 1999 年的一次參訪行程中,鄭經偉教授看到「臺南養鴨合作社」醃漬皮蛋前的篩選流程:蛋農要挑選蛋殼沒有裂痕的蛋,是以手持 2 ~ 3 顆生鴨蛋互相輕敲,再以敲擊的聲音為判斷依據。這讓鄭經偉教授有了疑惑:以敲擊方式選蛋,費人工也費時,更有敲壞的風險;鄭經偉教授推想,蛋農用手敲蛋,長期下來也必定有職業傷害。倘若有一套偵測蛋殼裂痕的自動化系統,必定可以省下人力,或擴大生產規模。

其實,當時國內已經有荷蘭製檢測雞蛋的機器進口,機器的偵測頭敲擊蛋殼,分析發出的聲波來判斷蛋的好壞,但是造價高昂,只適合大規模蛋廠,也不能檢測鴨蛋,而且最關鍵的偵測敲擊部位已經有專利保護。鄭經偉教授形容是「心臟掐在人家手裡」,於是他決定一樣運用聲波的原理,自行研發適合中小型蛋農的機器。

開發蛋品檢測機器,只是因為長官的一句詢問,鄭經偉教授抱著「應該可以做做看」的心態投入研究,開始研發之後,才發現任務之難。「鴨蛋結構比雞蛋強,一點點小裂縫是不易看到的,一定要用機器。」鄭經偉教授詳述,如果要用敲的,要用什麼材料?多大力道?蛋農說「好蛋」敲出來的聲音清脆,是怎麼樣的?「壞蛋」敲起來聲音「空空的」,又是怎麼樣的?合作的蛋農每天可以出貨近 5 萬多顆蛋,要怎麼樣比他們快、準又多?這些都是問題。

麥克風收音 裂痕躲不掉

鄭經偉教授開發的「蛋殼裂痕自動化檢測系統」,利用蛋殼受到敲擊後反射的聲波訊號,來判斷蛋殼是否有裂痕。關鍵的敲擊部位是一根中空管,管子前端有半球型偵測裝置,裝置內包「麥克風」;管子中間放兩塊磁鐵,讓同極性的兩端接觸,同性相斥的斥力會推動前端敲擊蛋殼。這時「麥克風」就會搜集敲擊的聲音,傳進示波器中,分析波形、判定蛋的好壞。

鄭經偉教授說,他們的機器上裝了 56 支麥克風,長長的輸送帶 1 分鐘可檢驗近 110 顆蛋。但是,每支麥克風之間或多或少都有誤差,如果用統一的標準檢驗就會發生錯誤。鄭經偉教授特別開發了「自我學習系統」來改良,他設計了一個電路裝置,先讓沒有裂痕的蛋在輸送帶上跑過一次,供每支麥克風「記得」自己的標準範圍,以後通過的每顆蛋,就會依各自的範圍檢查,提高檢驗正確率。

這還不夠,鄭經偉教授指出,光「檢驗」只做了一半,他另外在機器上加了幾個小裝置:機器前端的軟性簧片,讓送入機器的每顆蛋都能橫置在輸送滾輪上;如果發現裂掉的蛋,旁邊的氣壓缸會馬上把「壞蛋」彈出機器。此外,檢驗好的蛋滾出輸送帶,機器還可以幫忙稱重。

產量提高 擴廠生產

目前他們的機器每秒可以檢測 3 顆蛋,每天出貨量比人工生產提高 12 倍以上。每顆蛋的檢測位置均勻分布可達 56 個點,比進口日本機器的 16 個檢測點更為密布、有效,更有業界公司來信要求技術合作。

「幾年前的第一台『雛型機』,花了 100 多萬,最後當廢鐵賣掉,賣了 8 千元。」現在說起來輕鬆,但以前的失敗和反覆測試,耗費的心力難以想像。「學生最怕聽我說『我(南)下去看看』。」鄭經偉教授笑說,在開發的過程中,他經常帶著學生到嘉義的蛋廠去試驗,學生在那邊輪流值班,有問題隨時回報。但電話中常常講不清楚,他每次決定親自南下,就非得找出解決方法,也代表師生們「今天要睡在蛋廠裡了」。

「產業界很現實,要業界接受,就要拿出真本事。」鄭經偉教授回憶,剛開始他們的機器檢驗正確率大約是 80%,被對方退回。當時想「80% 還好啊」,現在想起來真是有夠丟臉。鄭經偉教授的研究團隊努力把正確率提高到 98%,才慢慢有蛋農開始接受、採用。

在開發機器的過程中,鄭經偉教授非常感謝蛋農的支持、配合,並給予很多相當務實的意見。從人工到機器轉變很大,他們和蛋農也互相配合,「要讓別人習慣用機器至少就要花兩年,但多數的蛋農對於新開發的機器仍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因此真正落實、推廣必須再花費 10 倍的苦功。」

臺灣傳統的蛋品生產方式,多半是「全家出動」,採用機器自動化生產後,多出來的人力讓他們擴廠加大生產。鄭經偉教授舉最早合作,位於嘉義的蛋廠為例:「用機器 1 年就回本,也因此現在他們在旁邊新蓋了一個大廠!」

這項研究不僅真正幫助臺灣農民,很有頭腦的鄭經偉教授也始終把重點擺在中小型蛋農。「如果只鎖定一家大廠,萬一他們換系統,周邊的機械廠商就要倒了;不如針對中小型蛋農推廣,把市場做出來。」鄭經偉教授談著自己的研究,也常常提到「蛋經」。「你知道這個蛋是好的或壞的嗎?我敲給你聽看看……」和農民多年的相處,讓鄭經偉教授、甚至是他的學生,都學了不少關於蛋的知識。

未來,鄭經偉教授還打算做更多相關的自動化流程。「便利商店的茶葉蛋在滷之前,如果沒有微微敲破一些,蛋白受熱膨脹後會爆開,影響賣相,如果能做個機器自動敲破……」、「現在檢測的是鴨蛋,如果是水果……」能「揪出壞蛋」的鄭經偉教授團隊,也將持續為臺灣的農業創造更大價值。

【「行政院96年傑出科技貢獻獎」得獎人鄭經偉教授專訪】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