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好蛋?壞蛋?機器幫你看
98/01/06
瀏覽次數
14315
蔡永彬
|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臺灣人愛吃皮蛋,全臺灣每天生產皮蛋可達 150 萬顆。皮蛋豆腐、三色蛋、皮蛋瘦肉粥等,都是國人喜愛的美味菜餚。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鄭經偉教授,完全運用本土力量,製造出可以「快速挑出壞蛋」的機器,價格比進口機器便宜,速度比進口機器更快,精確度更勝老經驗的蛋農,目前已經在 20 多家蛋廠運轉。鄭經偉教授也因此獲得「行政院 96 年傑出科技貢獻獎」的殊榮。
機器幫忙「敲出壞蛋」
目前皮蛋的主要生產方法是「浸漬法」,準備一缸缸的強鹼把鴨蛋放入,使蛋白凝固、蛋黃變成綠色,就完成初步處理。在浸漬的過程中,「蛋殼沒有裂痕」是確保優質皮蛋的重要因素。若有破損的蛋混入缸中,鹼液滲透進去和蛋汁混合很容易讓浸泡液變質,甚至導致整缸蛋損壞。
學航空的鄭經偉教授,原本與皮蛋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在 1999 年的一次參訪行程中,鄭經偉教授看到「臺南養鴨合作社」醃漬皮蛋前的篩選流程:蛋農要挑選蛋殼沒有裂痕的蛋,是以手持 2 ~ 3 顆生鴨蛋互相輕敲,再以敲擊的聲音為判斷依據。這讓鄭經偉教授有了疑惑:以敲擊方式選蛋,費人工也費時,更有敲壞的風險;鄭經偉教授推想,蛋農用手敲蛋,長期下來也必定有職業傷害。倘若有一套偵測蛋殼裂痕的自動化系統,必定可以省下人力,或擴大生產規模。
其實,當時國內已經有荷蘭製檢測雞蛋的機器進口,機器的偵測頭敲擊蛋殼,分析發出的聲波來判斷蛋的好壞,但是造價高昂,只適合大規模蛋廠,也不能檢測鴨蛋,而且最關鍵的偵測敲擊部位已經有專利保護。鄭經偉教授形容是「心臟掐在人家手裡」,於是他決定一樣運用聲波的原理,自行研發適合中小型蛋農的機器。
開發蛋品檢測機器,只是因為長官的一句詢問,鄭經偉教授抱著「應該可以做做看」的心態投入研究,開始研發之後,才發現任務之難。「鴨蛋結構比雞蛋強,一點點小裂縫是不易看到的,一定要用機器。」鄭經偉教授詳述,如果要用敲的,要用什麼材料?多大力道?蛋農說「好蛋」敲出來的聲音清脆,是怎麼樣的?「壞蛋」敲起來聲音「空空的」,又是怎麼樣的?合作的蛋農每天可以出貨近 5 萬多顆蛋,要怎麼樣比他們快、準又多?這些都是問題。
麥克風收音 裂痕躲不掉
鄭經偉教授開發的「蛋殼裂痕自動化檢測系統」,利用蛋殼受到敲擊後反射的聲波訊號,來判斷蛋殼是否有裂痕。關鍵的敲擊部位是一根中空管,管子前端有半球型偵測裝置,裝置內包「麥克風」;管子中間放兩塊磁鐵,讓同極性的兩端接觸,同性相斥的斥力會推動前端敲擊蛋殼。這時「麥克風」就會搜集敲擊的聲音,傳進示波器中,分析波形、判定蛋的好壞。
鄭經偉教授說,他們的機器上裝了 56 支麥克風,長長的輸送帶 1 分鐘可檢驗近 110 顆蛋。但是,每支麥克風之間或多或少都有誤差,如果用統一的標準檢驗就會發生錯誤。鄭經偉教授特別開發了「自我學習系統」來改良,他設計了一個電路裝置,先讓沒有裂痕的蛋在輸送帶上跑過一次,供每支麥克風「記得」自己的標準範圍,以後通過的每顆蛋,就會依各自的範圍檢查,提高檢驗正確率。
這還不夠,鄭經偉教授指出,光「檢驗」只做了一半,他另外在機器上加了幾個小裝置:機器前端的軟性簧片,讓送入機器的每顆蛋都能橫置在輸送滾輪上;如果發現裂掉的蛋,旁邊的氣壓缸會馬上把「壞蛋」彈出機器。此外,檢驗好的蛋滾出輸送帶,機器還可以幫忙稱重。
產量提高 擴廠生產
目前他們的機器每秒可以檢測 3 顆蛋,每天出貨量比人工生產提高 12 倍以上。每顆蛋的檢測位置均勻分布可達 56 個點,比進口日本機器的 16 個檢測點更為密布、有效,更有業界公司來信要求技術合作。
「幾年前的第一台『雛型機』,花了 100 多萬,最後當廢鐵賣掉,賣了 8 千元。」現在說起來輕鬆,但以前的失敗和反覆測試,耗費的心力難以想像。「學生最怕聽我說『我(南)下去看看』。」鄭經偉教授笑說,在開發的過程中,他經常帶著學生到嘉義的蛋廠去試驗,學生在那邊輪流值班,有問題隨時回報。但電話中常常講不清楚,他每次決定親自南下,就非得找出解決方法,也代表師生們「今天要睡在蛋廠裡了」。
「產業界很現實,要業界接受,就要拿出真本事。」鄭經偉教授回憶,剛開始他們的機器檢驗正確率大約是 80%,被對方退回。當時想「80% 還好啊」,現在想起來真是有夠丟臉。鄭經偉教授的研究團隊努力把正確率提高到 98%,才慢慢有蛋農開始接受、採用。
在開發機器的過程中,鄭經偉教授非常感謝蛋農的支持、配合,並給予很多相當務實的意見。從人工到機器轉變很大,他們和蛋農也互相配合,「要讓別人習慣用機器至少就要花兩年,但多數的蛋農對於新開發的機器仍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因此真正落實、推廣必須再花費 10 倍的苦功。」
臺灣傳統的蛋品生產方式,多半是「全家出動」,採用機器自動化生產後,多出來的人力讓他們擴廠加大生產。鄭經偉教授舉最早合作,位於嘉義的蛋廠為例:「用機器 1 年就回本,也因此現在他們在旁邊新蓋了一個大廠!」
這項研究不僅真正幫助臺灣農民,很有頭腦的鄭經偉教授也始終把重點擺在中小型蛋農。「如果只鎖定一家大廠,萬一他們換系統,周邊的機械廠商就要倒了;不如針對中小型蛋農推廣,把市場做出來。」鄭經偉教授談著自己的研究,也常常提到「蛋經」。「你知道這個蛋是好的或壞的嗎?我敲給你聽看看……」和農民多年的相處,讓鄭經偉教授、甚至是他的學生,都學了不少關於蛋的知識。
未來,鄭經偉教授還打算做更多相關的自動化流程。「便利商店的茶葉蛋在滷之前,如果沒有微微敲破一些,蛋白受熱膨脹後會爆開,影響賣相,如果能做個機器自動敲破……」、「現在檢測的是鴨蛋,如果是水果……」能「揪出壞蛋」的鄭經偉教授團隊,也將持續為臺灣的農業創造更大價值。
【「行政院96年傑出科技貢獻獎」得獎人鄭經偉教授專訪】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1月,433期,62 ~ 63頁
聲波(2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