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手機:人類臨場感互動的想像革命

105/05/31 瀏覽次數 1812
在電視剛問世不久的年代,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the extensions of man)」論點,而在手機成為一種溝通的新媒介後,人們視覺、聽覺的感受範圍更是大大的拓寬,比起電子媒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照像手機誕生後,影像、圖像的加入造成一種「非在場的臨場感」,讓行動連結產生類似同步的特色。用過手機即時訊息軟體的人會有一個共同經驗:手機的圖片訊息可以提供短暫的立即性,為了達到臨場感,一方不一定需要看見另一方,而是去分享相同的景象,體驗同步凝視、觀賞之感。在手機創造的「非在場的臨場感」功能上,人類想像力及理解力的廣度更可以大幅度延伸,因此手機媒介創造出「人的想像臨場感延伸」,此一實際闡釋創造出手機媒介傳播模式的核心價值。

人們可藉由圖片從「無」到「有」地想像著物體,過去當印刷出來的圖片呈現在眼前時,同時此情況也述說著圖片中已消逝之事與時間,拍攝的人甚至也可能不在的事實。相較之下,使用照相手機拍攝後,即刻傳送的圖片可形成兩地同時進行的連結,智慧型照相手機使得圖片可輕鬆地傳遞,也不會因距離而有所延遲傳達。從地理空間概念來看,手機媒介創造出的圖文訊息功能,不只是指傳播者和接收者都可感受出「臨場感」,更打破訊息傳播場所的固定性,將傳統傳播工具中可能產生的地域性限制消失,讓圖文訊息的流動空間取代地域空間。手機媒介的圖文訊息傳遞,不僅啟動了訊息交流的熱絡,也跟傳統傳播工具訊息傳播的層級概念有所區別,創造出更多元的互動形式。

隨著手機通訊媒體時代的問世,手機創造的傳播功能讓人與人之間的訊息傳播關係產生巨大轉變。以單一發話者為出發點的多元化虛擬互動,從基本的「一對一」,到可能是「一對多」,或是更複雜的「多對多」,在這種去中心化的互動中,無論是訊息傳播者還是接收者,都不再只是單一身份,反而是每個人都兼具傳播者和接收者兩種身份,每個人也在彼此相互對應的互動關係上發生變化。由於這兩種角色始終都在不斷轉變的過程中,「臨場感」訊息也不會沿著單一方向運動,而是在結構中向多元方向流動,符合去中心化的結構。

除了圖片訊息,手機上的視訊通話通常被使用於家人、朋友和其他密友之間,並且會期待彼此的視訊通話,特別是在缺席的狀態下,透過手機視訊,想像出他們的在場感和建立一種連結。手機在扮演「人的想像臨場感延伸」的角色中,藉由去中心化臨場感互動,圖片訊息形成一種在「無」和「有」之間的連結,發送者可以傳達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的存在感,一種「我就在此地」之狀態,因此,圖片訊息的臨場特性並非是時間上的不在場,而是一種空間上的不在場。此外,在行動通訊中,視覺性的獨特價值也包括「同步凝視」的觀點,藉著傳送圖片景色,傳遞者和接收者同時觀看相同的圖片,並運用人類特有的想像力,使兩者可以同時經歷相同景色。原本在圖片訊息中,幾乎零時差的圖像通訊讓一起觀看的行為成為可能,人類以往只能夠在同一時間及同一地點共享的同步互動感覺,居然可以藉由手機產生虛擬同步的心理境界。

雖然手機圖片傳輸功能可以產生出人性化互動,但也有專家憂心臨場感互動可能產生異化疏離感,讓主體更遠離現實。行動通訊和臨場感在圖片中可能產生的異化疏離感,雖然手機使用者可以藉由網際空間尋求虛擬世界的人性化互動,但也可能模糊了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界線,讓人無法調整回到現實生活的心態,反而產生料想不到的負面感覺。儘管如此,通訊科技發展到今天,手機使用者透過通訊網路科技共同創造出雲端的網際空間,彼此互動回饋,圖文訊息的互動也創造出不同類型的虛擬互動,盡力完成情感交流溝通功能,也展現出人類臨場感互動的想像革命。(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遇見無所不在的生活科學」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張尹貞
審校:張惠博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