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的上市可以說是穿戴市場重要的里程碑,但也有不少人質疑這支手錶不僅螢幕不適合觀看影音,甚至文字輸入等功能也不方便,到底在紅甚麼?徐毓良表示,Apple 真正要賣的其實不是一支模仿智慧手機的手錶,而是一種以 Apple 產品為核心的完整生活體驗。「消費者不會單買一支 Apple Watch,它真正的數據整理和運算都還是在 iPhone 上完成,因此這個使用情境的設計,也有助於提升 iPhone 的銷量。」
此外,若物聯網時代得以成真,未來人們很可能透過手錶遙控其他電器,例如冬天不必離開溫暖的被窩,用手錶就能打開暖氣或是關燈。徐毓良指出,有趣的是 Apple 和 Google 都在開發類似服務,但開發邏輯卻有許多差異。
相較於 Apple 強調自家產品間的連結,Google 專注在自己的強項,包括搜尋、地圖、雲端技術與人工智能。透過手錶,Goole 可以得知使用者何時何地搜尋了什麼、用了什麼 APP、輸入什麼、給了什麼指令,進而自動判讀出需求給予幫助。例如到了辦公室就能配合日程表給予工作相關的資料,出門遊玩就會提供一日天氣與路線推薦,一切運算與判斷都在雲端完成。和強調硬體間生態連結的 Apple 相比,Google 更像是經營自身服務的再擴散。
徐毓良表示,這個問題不只在台灣,國外也有類似的瓶頸。例如集眾多功能於一身的 Google Glass ,因為脫離日常的使用情境(包括在街上對著眼鏡說話過於怪異、或是公眾場合的隱私考量......)以及他奇怪的外觀,使得大眾市場仍持保留態度。「但如果智慧眼鏡的技術一開始就鎖定在『倉儲管理』的使用情境,幫助揀貨員定位、找貨、偵錯,是否情境設計就會更清晰明確?也不用擔心外觀對使用者帶來的困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