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政治學大師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 1927-2008)在《我們是誰?對美國國家認同的挑戰》(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一書中明言,拉丁裔移民進入美國後,倡議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這舉動將危及美國文化,最終侵蝕美國的國家利益。換言之,超國家特性的出現會加劇國民身分認同的狹窄化。
根據「蘇格蘭法」規範,除國防、外交、總體經濟、全國性稅賦財政及外太空事務隸屬英國國會外,蘇格蘭自治政府在區域經濟、教育、司法、醫療、交通、體育等都擁有完全的自治和管轄權。甚至在布萊爾內閣全盛時期,近半數的閣員來自蘇格蘭。可以說,蘇格蘭人在英國政壇、媒體、金融等領域都有十足的影響力。於2007年接任布萊爾的英國首相布朗(James Gordon Brown)也是蘇格蘭人。
除了這些長久以來的政經矛盾外,自2008年以來,國際經濟的衰退與歐債風暴也是催化蘇格蘭獨立公投的重要因素。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景氣,英國也受到重大的衝擊與影響,例如2011年第四季的經濟成長率是-0.2%。對此,卡麥隆(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政府厲行縮減政府開支,包括刪減公共福利支出,以及凍結對英國皇室的撥款至2015年,這對君主憲政的英國是一個相當重大的政治決定。這舉動也遭到蘇格蘭人的強烈反彈,促使蘇格蘭獨立公投的議題再度發酵。
另一個容易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混淆的政治概念便是「大英國協」(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大英國協是由英國與大多數過去曾受到大英帝國殖民,以及其附屬國所組成的國家聯合體,目前由54個主權國家和屬地共同組成。其歷史發展始於1931年,英國國會通過「西敏寺法令」,由大英帝國及其原屬地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加拿大所組成,要求成員國基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彼此獨立但維持自由平等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