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基改作物的美麗與哀愁

107/07/18 瀏覽次數 5515

基改作物,幫助人類解決糧食問題,但卻充滿爭議。(圖/Ozzy Delaney,flicker,https://www.flickr.com/photos/24931020@N02/15362528175)基改作物,幫助人類解決糧食問題,但卻充滿爭議。(圖/Ozzy Delaney,flicker,https://www.flickr.com/photos/24931020@N02/15362528175)

 

所謂的「基因改造」(genetic modification)是指利用生物技術來改變生物的基因。科學家之所以從事基改,在於幫助人類面對環境污染、解決糧食問題,而且已經有許多傑出的成果。然而許多人對基改一直有誤解與排斥,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的林基興博士指出,這些誤解多半來自媒體負面誇飾及非專業者的想當然爾,他鼓勵大眾更直接接觸科學知識與科學家的成果,以消除不必要的疑懼。

 

基改並非新鮮事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早就在從事基改了。農牧業培育的動植物,無一不是經過改變生物的基因而得到的,只是過去是使用速度慢的雜交育種,現在則有了快速而精準的生物技術。

 

例如,同樣是要讓作物具有抗病能力,傳統育種要經過許多代的雜交與挑選,過程中需要許多空間與資源、大部份植株都會被篩選淘汰。而使用生物技術時,可以把特性直接放入,精準快速,明顯節省很多資源。又例如「農桿菌法」的應用,是利用細菌把想要的基因轉殖入植物,而細菌的這種特性,是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跨物種基因移轉現象,並非很多人想像中的「不自然」。

 

基改作物已經解決許多問題

 

科學家為了迫切的農業問題,已經透過生物技術找出許多解決方法。例如中興大學葉錫東教授成功發展出基改木瓜,對抗「木瓜輪點病毒」,生產出健康安全的木瓜。國外的基改香蕉也成功對抗細菌性萎凋病,拯救了非洲蕉農的生計。

 

還有使水稻含有β-胡蘿蔔素的「黃金米」,為了貧窮地區的營養不良問題而研發,可望減少成千上萬上人的失明和死亡。

 

基改作物除了是解決糧食問題的希望外,還可減少排碳、減少農藥肥料使用等,在人口壓力龐大、環境污染嚴重的現代,實為非常有效的技術。

 

大眾對基改作物的疑慮,主要是食品安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性組織,都同意批核上市的基改食品安全;至於英國皇家學會、歐洲科學院、美國國家三院等諸多科學機構,也都認為基改食物安全,為何民眾反而寧願相信道聽塗說呢?

 

事實是,基改食物上市二十多年來,沒有因食用基改食物而危害健康的例證。雖然有人聲稱基改致癌,但其實並無根據;例如,2012年法國科學家賽拉利尼(Gilles-Eric Séralini)的小鼠致癌實驗, 因實驗方法偏差,受到法國六個國家科學院聯合譴責。

 

你可以不喜歡,但不能說危險

 

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的須寇頓(Henk Schouten),使用基改,成功抵抗蘋果黑星病,功在社會,卻受到綠色和平組織的躂伐。他認為該組織不解科技而只顧反對,表示「你可不喜歡基改,但不能說它危險」。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羅伯茲(Richard Roberts) 建議應該把「基改生物」改稱為「精準農業」,較符合實情。他也是黃金米的支持者,在2016年,他與百餘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合呼籲,要求綠色和平組織及大眾停止反對基改。

 

歐盟和美國都做過基改民調,其中「一般番茄不含基因,基因改造番茄才含基因」一題,在2000年時,歐盟民眾約半數、美國民眾約65%都答錯了。而台灣2002年類似的調查中,則是有超過半數拒答,顯示大眾對科技知識不足,卻又樂於發言表態。

 

一項「發聾振聵」的事件為,美國在2014年12月3日舉辦的「基改食品」辯論會,辯論前贊成、反對、未決的民眾比例約各佔三分之一,但辯論後再次調查,贊成的比例上升至60%。足見能夠接觸更充份的知識與思考時,對基改的看法也會有正面影響。

 

由於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與能力研究基改作物的科學,如果要避免媒體的誇大與想當然爾,林基興建議最好是多接觸優秀科學家的說法,而世界衛生組織、糧農組織、英國皇家學會等嚴謹的組織,能提供正確的的資訊。

資料來源
  • 科技部補助「科學短講(Tech Talk)計畫」執行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