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量子點發光造就「可撓曲式OLEDs」

102/07/24 瀏覽次數 23009
綠色環保照明是近幾年重要的課題,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OLEDs)正是重要發展項目之一。然由於有機材料總有壽命與產品穩定性問題,讓OLEDs的應用總是受限;而近年來因奈米量子化無機鎘硒材料(cadmium selenium,CdSe)融入OLEDs的製程應用,讓OLEDs有了新突破與發展,我們稱它為混合型OLED(hybrid OLEDs),或是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uantum dot LEDs,QD-LEDs)。
 
量子點(Quantum dot) 是由數十個的原子所構成之準零維度(quasi-zero-dimensional)奈米材料。由於量子點3個維度的尺寸都在100nm以下,其內部電子在各方向上的運動都受到局限,量子局限效應(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特別顯著;加上比表面積很大,大部分原子都在表面,因此表面未鍵結電子很多,活性很高,是具有高效能之量子效率。因為這些特性,不同組成及大小的量子點,放光波長也會不同,例如:5nm CdSe發出紅光,但是相同材料1.5nm卻發出紫光,且它的發光強度比傳統有機螢光物質高10倍以上,同時放光波長譜帶(~30 nm)較傳統有機材料窄,綜合以上優點,量子點應用於OLED發光顯示再適合也不過了。
 
有機發光二極體屬於電激發光元件(Electroluminescence),發光機制類似LED,差別只在於OLEDs是使用有機材料來達成光電轉換,將電子傳輸層(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 )、電洞傳輸層( Hole Transport Layer,HTL ),和發光材料層( Emitting Material Layer,EML )結合,藉由加入的偏壓將電子激發,當降回到基態時,多餘的能量以光波形式釋出,這就是OLEDs的基本發光原理。然而,有機材料有其先天的弱點:熱穩定性差、使用壽命不長、有機材料的光電轉換效率不及無機奈米量子點。科學家們乃積極將CdSe量子點導入OLEDs當中,以提升發光效率,同時實現全彩化顯示的目標。
 
2013年6月路易斯維爾(Louisville)大學的Delaina Amos教授研發團隊,其將奈米量子點導入OLED發光層當中,利用噴墨列印技術(inkjet printing),將5nm的CdSe量子點均勻噴印在主動發光層內,如同三明治結構夾在電子傳導層與電洞傳導層之間,提升發光亮度與效應。更令人興奮的是噴印技術即可製作OLED,完全有別於傳統真空真鍍的高成本與複雜製程,也讓OLED能以低成本方式,實現在可撓曲的基板材料,例如:PC、PET等塑膠材料上。
 
近年來LCD液晶顯示器隨著價格下降,民眾接受度越來越高,已把笨重的CRT淘汰出局,而OLED是不折不扣的後進者,然其要與LCD競爭市場仍有好長一段路要走;藉由奈米量子點提升OLED的發光效率與亮度,噴墨製程將OLED與塑膠基板相結合,就能生産可卷曲的OLED 顯示器,這些都是LCD無法超越的優點。專業人士都認為未來十年,QD-LEDs將是顯示領域最熱門的創新,有潛力改寫目前平面顯示器的性能。(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