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國人常見的眼疾及治療趨勢(二):近視

103/05/22 瀏覽次數 8769
台灣有近視王國之稱,其中兩大特色為,學童的近視比例高,另外高度近視的比例也高。近視問題是這十年來與下一代有關最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學童近視並不是區區「以後戴眼鏡」或是「長大後做近視手術就好」的簡單問題,根據目前研究,近視後不只有屈光的異常,而是整個眼球結構,從角膜到視網膜,視神經產生病變的疾病。

年紀愈小之階段,度數增加的速度也愈快,此時眼球組織脆弱有彈性,近視的進展,使得眼球前後長度(眼軸長)不斷增加,累積到成年,不僅近視度數可能達到高度近視的門檻(大於600度),眼球外凸產生病變,且許多造成視力喪失併發症的危險性大大增加。

舉例而言,1.視網膜剝離,眼球後方的布滿神經血管的薄膜因產生裂孔而與下方神經細胞分離,造成剝離處無法感光,導致視力喪失。2.青光眼,視神經因眼球壓力高或缺血缺氧造成萎縮的疾病,初期無明顯症狀,卻會漸漸造成不可逆之損傷,最後視野缺損。3.白內障提早發生。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近視雷射手術可以解決的,而這些併發症危險性是終身存在的,不因手術後角膜弧度改變而減少。

兒童視力保健之主要目的在預防近視的發生、延緩其發作的年齡以及在近視發生後,減緩其「增加度數的速度」。近視的治療除傳統散瞳劑藥物治療及「減少近距離長時間用眼」外,另一個有效對策「增加戶外活動及運動時間」也愈來愈被重視。為什麼說「近世進士盡是近視」?

研究結果發現: 近距離長時間的用眼閱讀寫作仍是近視增加的主因,除此之外,遺傳因子與電子產品長時間使用,閱讀環境與習慣等等都相關。然而,近幾年新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對近視的保護作用。

澳洲、新加坡、台灣及北京等等研究,也呈現增加戶外活動對近視防治有幫助的結果。2013年眼科著名期刊《Ophthalmology》報導,以南台灣的兩百多位7到11歲近視學童進行研究,結論是課餘時間戶外活動多的學生,其近視度數較未進行戶外活動的學生,惡化程度在統計上有明顯的減少。而戶外活動對於還沒有近視的學生,其保護力更為顯著。

這個現象的真正的機轉尚不明確,可能的原因包括紫外線的影響,戶外瞳孔變化,戶外的影像距離遠,景物深度對屈光變化,及戶外運動時身體產生化學物質對眼軸增長的抑制作用等等。以一位眼科醫師的角色,希望能倡導這個觀念,並落實在政策執行上學校應該鼓勵學童下課時間離開教室到戶外活動,增加休閒時運動時間,改善課後輔導多於室內空間等等問題。

學童近視防治愈早開始效果愈好,因此應可從延緩近視的發生年齡做起。然而,近視度數的增加不分年齡,都有可能會發生;尤其電子化產品的普及,使有些中年人的眼睛不適症狀惡化,甚至有近視度數快速增加的困擾。近視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只要觀念正確,隨時提醒,這場對抗近視惡視力的長期戰役中,你我都可以是近視防治的小尖兵(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夙穎|義守大學  健康管理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