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有毒的海洋生物:臺灣沿海的毒蟹

96/12/06 瀏覽次數 74120
銅鑄熟若蟹。銅鑄熟若蟹引起的食物中毒,常發生在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南太平洋群島等地,所含毒量以琉球石垣島產的含毒量最高。銅鑄熟若蟹。銅鑄熟若蟹引起的食物中毒,常發生在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南太平洋群島等地,所含毒量以琉球石垣島產的含毒量最高。
 
蟹類肉質鮮美,蛋白質含量高,是廣受國人喜愛的海鮮之一。很多人與蟹類實際接觸的印象,可能只是來自市面上販售或已上餐桌的少數經濟性食用種類而已。然而,自古以來不論中外,在印度與太平洋地區的沿海居民,因食用有毒蟹類而中毒的案例時有所聞,常常造成死亡事件。

尤其在距離臺灣僅80海里的日本琉球石垣島所產,種名是銅鑄熟若蟹的毒蟹,每克含有高達2,000老鼠單位(MU)的麻痺性貝毒。一老鼠單位表示在15分鐘內可使一隻20克的小白鼠致死的毒素量,而2,000 MU/g即表示1克蟹肉內所含毒素足以殺死2,000隻20克重的小白鼠。當人們攝食2克以上這種蟹肉時,就可使一個成年人致死(麻痺性貝毒對人的最低致死劑量是3,000 MU)。

至於臺灣產毒蟹的毒量是否與石垣島的相當,有毒蟹類的種類與毒性如何,以及由於地域性的差異,國外有毒蟹類在臺灣是否依然有毒,仍需進一步探討。本文把最近幾年從事臺灣產有毒蟹類的毒性研究資料加以整理,期盼能獲得學者專家們的指正,並提供國內民眾加以辨識,以避免誤食而導致中毒。
 
蟹毒的種類

自古以來,因食用有毒蟹類而中毒的事件層出不窮,地點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印度、非洲、南太平洋群島等地。這些毒蟹的毒性,經日本、澳洲、新加坡等地的學者近四十多年來的調查研究,已陸續揭開其神祕的面紗。

由目前國外毒蟹研究資料得知,蟹類科別中以扇蟹科的有毒種類較多,毒性較強,所含的毒性成分可分為: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PSP),包括蛤蚌毒素(saxitoxin,STX)、新蛤蚌毒素(neosaxitoxin,neoSTX)、膝溝藻毒素(gonyautoxin,GTX)等的衍生物;河魨毒(tetrodotoxin,TTX),包括脫水河魨毒衍生物(anhydro-TTX);菟葵毒等。

其中,第1類的麻痺性貝毒,就是民國75年東港西施舌貝中毒的原因,這種毒素是由有毒渦鞭毛藻所產生,再經由貝類的濾食作用把毒素蓄積在貝體內,毒性甚強,屬於猛烈的神經性毒素,目前已知有20餘種的麻痺性貝毒衍生物。

第2類的河魨毒,即河魨體內所含的毒素,毒性與麻痺性貝毒相當,作用機轉也類似。二者雖都不及肉毒桿菌的細菌毒素和腔腸動物菟海葵產生的菟葵毒強,但在低分子量毒素中,都僅次於南美洲的青蛙毒,毒性是氰化鈉的1千倍以上。

第3類的菟葵毒,是由一種海葵身上分泌出來的毒素,毒性在非蛋白質類生物毒中是最強的,毒性強度遠高於前二者。

毒蟹的毒性強度取決於上述毒素的種類及含量,每種毒蟹含毒的成分常不只一種,只是各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已。在國外有毒蟹類中,以銅鑄熟若蟹、花紋愛潔蟹、繡花脊熟若蟹及鱗斑蟹4種所含的毒性最強,是常引起食物中毒的蟹種,臺灣海域也可見到牠們的蹤跡。

以銅鑄熟若蟹為例,在澳洲、菲律賓、斐濟、帛琉等地已被學者檢驗出含有河魨毒及麻痺性貝毒的成分,且毒性甚為強烈。尤其在距離臺灣僅80海里的琉球石垣島,所捕獲的銅鑄熟若蟹就含有高達2,000 MU/g的麻痺性貝毒,值得加以注意。
 
臺灣沿海的毒蟹

為了了解臺灣產蟹類的毒性,筆者們近10年來,從基隆、澎湖、屏東(東港、墾丁、小琉球)、蘭嶼等地共採集9科57種500個個體,分析後發現有10種扇蟹科蟹類與1種蜘蛛蟹科蟹類含有毒性,包括銅鑄熟若蟹、花紋愛潔蟹、繡花脊熟若蟹、雷諾氏鱗斑蟹、蕾近愛潔蟹、楊氏近扇蟹、毒鱗斑蟹、鋒足鱗斑蟹、絨毛仿銀杏蟹、切脊熟若蟹及鈍額曲毛蟹。把上述發現的11種有毒蟹類的毒性加以整理,依毒蟹的形態、分布及毒性介紹如下。

銅鑄熟若蟹
在東帝汶阿陶羅島的銅鑄熟若蟹,Kate Dixon/攝在東帝汶阿陶羅島的銅鑄熟若蟹,Kate Dixon/攝
 
俗名:笨蟳。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殼呈橫卵圓形,背部隆起分區明顯,表面光滑。全身背面呈青綠至紫褐色,其間有白色、褐色與黃橙色的不規則花紋,形成特殊的斑駁色彩,甲長約5公分,甲寬約10公分。

分布: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等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的岩礁或珊瑚礁地區,臺灣南部恆春、小琉球和蘭嶼都有。

毒性:這種蟹類引起的食物中毒,常發生在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南太平洋群島等地。所含毒量經調查,以琉球石垣島產的含毒量最高,約為2,000 MU/g,毒性成分是麻痺性貝毒STX與neoSTX。澳洲產的銅鑄熟若蟹含有麻痺性貝毒STX、neoSTX、 GTXs 等毒成分。菲律賓產的主要含有麻痺性貝毒STX、neoSTX、少量GTXs和微量河魨毒。

至於帛琉與斐濟產的則含有低毒量的麻痺性貝毒。臺灣產的毒量也不高,平均約為10 MU/g(以河魨毒計算)。這種毒蟹分布在屏東小琉球,恆春萬里桐、墾丁、臺東蘭嶼等地,毒素成分主要是80%河魨毒(含脫水河魨毒)和20%麻痺性貝毒GTXs。
 
花紋愛潔蟹
 
花紋愛潔蟹。花紋愛潔蟹屬於扇蟹科,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等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的岩礁或珊瑚礁地區,臺灣南部沿海岩礁水域常見其蹤跡。花紋愛潔蟹。花紋愛潔蟹屬於扇蟹科,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等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的岩礁或珊瑚礁地區,臺灣南部沿海岩礁水域常見其蹤跡。
 
俗名:Shawl crab,Green egg crab,花饅頭蟹。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殼呈橫卵圓形,背部甚為隆起,表面光滑。全身呈茶褐色至紫色帶綠,頭胸甲背面具有淡褐色或黃銅色雲彩斑紋,甲長約3公分,甲寬約5公分。

分布: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等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的岩礁或珊瑚礁地區,臺灣南部沿海岩礁水域常見其蹤跡。

毒性:1983年日人野口等人調查日本靜岡縣三浦半島、琉球群島與臺灣澎湖等地的花紋愛潔蟹,得知琉球群島產的含毒量最高,約為 1,400 MU/g,毒成分是麻痺性貝毒STX和neoSTX。稍後他們進一步指出,日本靜岡縣三浦半島產的花紋愛潔蟹,蟹毒成分主要是河魨毒及少量的麻痺性貝毒STX。

至於從日本琉球石垣島海濱珊瑚礁採集的花紋愛潔蟹,含毒成分主要以麻痺性貝毒為主,另含少量河魨毒和脫水河魨毒衍生物。但距珊瑚礁100米外鄰近小島所採的同種蟹類,卻以河魨毒和其關聯物質為主,麻痺性貝毒量較少。

另外,南太平洋島國斐濟所產的主要含有麻痺性貝毒,澳洲產的則含有低毒量的河魨毒。而臺灣小琉球產的毒量不高,平均約5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是85%河魨毒(含脫水河魨毒)及15%GTX麻痺性貝毒。
 
繡花脊熟若蟹
 繡花脊熟若蟹。繡肝脊熟若蟹屬於扇蟹科,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日本等沿海地區,在臺灣北部沿岸終年可捕獲。這種蟹類在新加坡和菲律賓曾有誤食中毒而導致死亡的報告。繡花脊熟若蟹。繡肝脊熟若蟹屬於扇蟹科,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日本等沿海地區,在臺灣北部沿岸終年可捕獲。這種蟹類在新加坡和菲律賓曾有誤食中毒而導致死亡的報告。
 
俗名:Mosaic crab,Red and white reef crab,雷公蟳。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殼呈橫橢圓形,表面光滑。螯腳指節是黑色,腳足寬扁各節具成束剛毛,全身呈紅白相間的網狀花紋,甲長約5公分,甲寬約9公分。

分布: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日本等沿海地區,在臺灣北部沿岸終年可捕獲。

毒性:這種蟹類在新加坡和菲律賓曾有誤食中毒而導致死亡的報告。菲律賓產繡花脊熟若蟹的毒素經純化鑑定,毒成分是菟葵毒。但澳洲產的蟹毒成分,主要是麻痺性貝毒的GTX。近年來,新加坡產的毒成分鑑定是菟葵毒的異構物。臺灣基隆產的這種蟹類,毒量並不高,平均約為  5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是90%河魨毒及10%GTX麻痺性貝毒。此外,自東港外海捕獲的繡花脊熟若蟹,檢測得知毒量較基隆產的低,約僅3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則是河魨毒。
 
雷諾氏鱗斑蟹
雷諾氏鱗斑蟹。在菲律賓曾引起食物中毒而造成死亡的雷諾氏鱗斑蟹,體內有類似菟葵毒的成分。臺灣基隆產的這種蟹類,毒成分是河魨毒及麻痺性貝毒。東港外海捕獲的雷諾氏鱗斑蟹,毒成分則僅含河魨毒。雷諾氏鱗斑蟹。在菲律賓曾引起食物中毒而造成死亡的雷諾氏鱗斑蟹,體內有類似菟葵毒的成分。臺灣基隆產的這種蟹類,毒成分是河魨毒及麻痺性貝毒。東港外海捕獲的雷諾氏鱗斑蟹,毒成分則僅含河魨毒。
 
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殼呈五角形,額分兩葉,具反三角形缺刻,螯腳與頭甲的表面有鱗斑狀或鈍圓狀顆粒。整體背面底色是米黃或淡橙色,並有栗色大小不規則斑塊,螯腳指節是白色,甲長約4公分,甲寬約6公分。

分布: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日本等沿海地區,臺灣近岸珊瑚礁和岩礁也有。

毒性:產於菲律賓的3種鱗斑蟹都證實是有毒種。在菲律賓曾引起食物中毒而造成死亡的雷諾氏鱗斑蟹,體內有類似菟葵毒的成分。臺灣基隆產的這種蟹類,毒量平均是4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是河魨毒(88%)及麻痺性貝毒(12%)。東港外海捕獲的雷諾氏鱗斑蟹,檢測得知毒量與基隆產的相同,成分則僅含河魨毒。
 
蕾近愛潔蟹
蕾近愛潔蟹。這種蟹類在以往國外的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也無食物中毒案例。然而從基隆採集的37 個個體,經檢測後都含有毒性。因此臺灣產的蕾近愛潔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蕾近愛潔蟹。這種蟹類在以往國外的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也無食物中毒案例。然而從基隆採集的37 個個體,經檢測後都含有毒性。因此臺灣產的蕾近愛潔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
 
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殼呈卵圓形,殼表面密布顆粒與短剛毛,背面是紅橙色至暗紅色。螯足指部呈黑色,甲長約6公分,甲寬約9公分。

分布:分布在越南、菲律賓、新幾內亞、日本、臺灣等地沿海,棲息在低潮線以下至水深30公尺的岩礁或珊瑚礁中,在臺灣北部與南部沿岸終年可捕獲。

毒性:這種蟹類在以往國外的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也無食物中毒案例。然而從基隆採集的37個個體,檢測後都含有毒性,因此臺灣產的蕾近愛潔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這種蟹類的平均毒量是28 MU/g(以麻痺性貝毒計算),是臺灣產11種毒蟹中毒量最高的,主要成分是麻痺性貝毒(97%)與河魨毒(3%)。捕自東港外海的蕾近愛潔蟹,其毒量較基隆產的低,約8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則以河魨毒為主。
 
楊氏近扇蟹
楊氏近扇蟹。楊氏近扇蟹在以往國外的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疋,無食物中毒案例。臺灣產的楊氏近扇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楊氏近扇蟹。楊氏近扇蟹在以往國外的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疋,無食物中毒案例。臺灣產的楊氏近扇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
 
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螯足及步足表面光滑。頭胸甲殼呈橫橢圓形,前三分之二表面較隆起。頭胸甲、螯足及步足背面底色米黃,雜有深淺不一的咖啡色花紋或斑塊,螯足指部呈黑色,步足剛毛金黃色。甲長約3公分,甲寬約5公分。

分布:分布在日本、臺灣、馬紹爾群島、蘇門達臘、查哥斯群島、模里西斯、留尼旺等地沿海,棲息於潮間帶珊瑚礁中。

毒性:這種蟹類在以往國外的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也無食物中毒案例。然而從蘭嶼、小琉球、墾丁等地採集到的這種蟹類都是有毒個體,因此臺灣產的楊氏近扇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所含平均毒量是3~5 MU/g(以河魨毒計算),主要成分是河魨毒,另含少量的麻痺性貝毒。
 
毒鱗斑蟹
毒鱗斑蟹。這種蟹僅分布在菲律賓與臺灣沿海,棲息於水深20 疋50 公尺的岩穡或砂區中。檢測自東港外海砂穡底海域捕獲的毒鱗斑蟹,得知其毒量較低,約為2 MU /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是河魨毒。毒鱗斑蟹。這種蟹僅分布在菲律賓與臺灣沿海,棲息於水深20 疋50 公尺的岩穡或砂區中。檢測自東港外海砂穡底海域捕獲的毒鱗斑蟹,得知其毒量較低,約為2 MU /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是河魨毒。
 
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殼呈五角形,表面分布著不等大鱗狀顆粒。螯足背面的顆粒呈咖啡色,螯足指節棕色,棕色步足間夾雜著咖啡色斑塊,整體腹面是淡灰至黃棕色。甲長約4公分,甲寬約6公分。

分布:這種蟹僅分布在菲律賓與臺灣沿海,棲息在水深20~50公尺的岩石或砂區中。

毒性:1969年菲律賓人誤食這種蟹類,造成1人中毒死亡的事件,因而把牠取名為toxica,是有毒的意思。檢測自東港外海砂石底海域捕獲的毒鱗斑蟹,得知其毒量較低,約為2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是河魨毒。
 
鋒足鱗斑蟹
鋒足鱗斑蟹。鋒疋鱗斑蟹曾於1971 年在菲律賓造成1 人中毒死亡事件。毒素是猛烈的菟葵毒。自東港外海捕獲的鋒足鱗斑蟹毒素則是河魨毒。鋒足鱗斑蟹。鋒疋鱗斑蟹曾於1971 年在菲律賓造成1 人中毒死亡事件。毒素是猛烈的菟葵毒。自東港外海捕獲的鋒足鱗斑蟹毒素則是河魨毒。
 
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殼呈五角形,額頭甚突出,螯足對稱,外側面覆著低平顆粒,頭胸甲各區大部分是深咖啡色,胸足面是深咖啡色至淡咖啡色,螯足指部白色,腹面淡咖啡色。甲長約6公分,甲寬約8公分。

分布:分布在臺灣、南中國海、新加坡、菲律賓、新喀多尼亞等地沿海,棲息於1至30公尺深的珊瑚礁或岩礁海底。

毒性:這種蟹類曾於1971年在菲律賓造成1人中毒死亡的事件,毒素是猛烈的菟葵毒。自東港外海捕獲的鋒足鱗斑蟹,經檢測得知毒量約3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則是河魨毒。
 
絨毛仿銀杏蟹
絨毛仿銀杏蟹。絨毛仿銀杏蟹是珊瑚潮間帶常見種,個體小,甲寬以小於3 公分的居多。自墾丁珊瑚礁海域捕獲的15 隻絨毛仿銀杏蟹,其中7 隻有毒,成分是河魨毒。絨毛仿銀杏蟹。絨毛仿銀杏蟹是珊瑚潮間帶常見種,個體小,甲寬以小於3 公分的居多。自墾丁珊瑚礁海域捕獲的15 隻絨毛仿銀杏蟹,其中7 隻有毒,成分是河魨毒。
 
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殼呈卵圓形,螯足對稱,除內側面較光滑外,表面密布顆粒與短絨毛。全身背面顆粒成紅褐色,剛毛灰褐色,螯足指節棕褐色,螯足內側面及胸板呈乳黃色。這種蟹類是珊瑚潮間帶常見種,個體小,甲寬以小於3公分的居多。

分布:分布在臺灣、海南島、福建、日本南部、夏威夷、新喀里多尼亞、澳洲、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地沿海,棲息在珊瑚礁潮間帶海域。

毒性:1983年日本學者發現,產於琉球群島的蟹體含有中等強度麻痺性貝毒。自墾丁珊瑚礁海域捕獲的15隻絨毛仿銀杏蟹,其中7隻有毒,檢測得知毒量約為2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則是河魨毒。
 
切脊熟若蟹
切脊熟若蟹。切脊熟若蟹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日本等地沿海,在臺灣南部沿岸偶可捕獲。切脊熟若蟹。切脊熟若蟹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日本等地沿海,在臺灣南部沿岸偶可捕獲。
 
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扇蟹科,頭胸甲殼呈橫橢圓形,表面光滑。螯腳指節是黑色,腳足寬扁各節具成束剛毛,全身呈黃色至紅褐色。甲長約7公分,甲寬約10公分。

分布: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日本等地沿海,臺灣南部沿岸偶可捕獲。

毒性:這種蟹類在以往國外的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也無食後中毒案例出現。最近從東港外海海域捕獲的切脊熟若蟹都具毒性,可知臺灣產的切脊熟若蟹也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平均毒量是3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是河魨毒。
 
鈍額曲毛蟹
鈍額曲毛蟹。表面具濃密的捲曲剛毛可把物體牢牢地鉤附,因此體表常附著許多海藻、海棉等物,善於擬態偽裝,是直行的蟹類,因而有「蜘蛛蟹」的俗稱。在臺灣全島淺海都有分布。鈍額曲毛蟹。表面具濃密的捲曲剛毛可把物體牢牢地鉤附,因此體表常附著許多海藻、海棉等物,善於擬態偽裝,是直行的蟹類,因而有「蜘蛛蟹」的俗稱。在臺灣全島淺海都有分布。
 
俗名:蜘蛛蟹。形態特徵:這種蟹類屬於蜘蛛蟹科,頭胸甲殼呈梨形,各區分區明顯但隆起不明顯,額角鈍而短且平,眼柄長,眼窩淺。螯足掌節略膨大,步足細長,甲寬約3公分。鈍額曲毛蟹表面具濃密的捲曲剛毛可把物體牢牢地鉤附,因此體表常附著許多海藻、海綿等物,善於擬態偽裝,是直行的蟹類,因而有「蜘蛛蟹」的俗稱。

分布:廣泛分布在南非、紅海、澳大利亞、日本等地沿海,棲息於潮間帶至水深30公尺以內較淺的礁岩及珊瑚礁海域,臺灣全島淺海處都有。

毒性:這種蟹類在以往國外的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也無食物中毒案例出現。最近自墾丁珊瑚礁海域捕獲的6隻鈍額曲毛蟹,其中4隻有毒,可知臺灣產的鈍額曲毛蟹也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檢測得知毒量約為2 MU/g(以河魨毒計算),成分是河魨毒。
 
避免誤食,毒蟹特徵辨別

綜合上述,臺灣產蟹類有毒的共有11種,包括銅鑄熟若蟹、花紋愛潔蟹、繡花脊熟若蟹、雷諾氏鱗斑蟹、蕾近愛潔蟹、楊氏近扇蟹、毒鱗斑蟹、鋒足鱗斑蟹、絨毛仿銀杏蟹、切脊熟若蟹、鈍額曲毛蟹等,所含的毒素是河魨毒與麻痺性貝毒。其中蕾近愛潔蟹、楊氏近扇蟹、切脊熟若蟹及鈍額曲毛蟹4種,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而以蕾近愛潔蟹的毒量最高,平均達28 MU/g,也就是說攝食這種蟹肉110克以上,相當於食用1隻毒蟹就可奪人性命。

當前我國食品衛生單位對水產品中麻痺性貝毒的含量標準並無規定,至於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則規定含量超過400 MU/100g,就禁止採收、捕獲、運輸和販售。蕾近愛潔蟹所含毒量已超過國外食品衛生標準的7倍以上,有關單位實應加以禁止販賣食用。其他10種有毒蟹類的毒性雖不是很高,在傳統市場與魚市場上也較少陳列販賣,但漁民及沿岸居民仍有可能自行捕捉誤食,在食品安全的考量下,仍宜廣為宣導禁止食用。

以上這些毒蟹是否有些共同特徵,可供人們加以辨識而避免誤食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下就把有毒蟹類的共同特徵做一歸納。

以其分布棲所來看,毒蟹都棲息在沿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區域,與一般市售無毒蟹類如三點仔、紅蟳(梭子蟹科)等,以沙泥底質為棲所的不同,因此首先應避免捕食岩礁或珊瑚礁海域的蟹類。

有毒蟹類的體色特殊,有鮮艷的體色或凹凸顆粒的體表,如繡花脊熟若蟹有紅白相間的網狀花紋,蕾近愛潔蟹有鮮紅的外表,都給人與眾不同的感覺,即有所謂「警戒色」的作用。此外,雷諾氏鱗班蟹體表布滿鱗狀般的顆粒,可做為辨別毒蟹的指標之一。

毒蟹的螯足指節為棕黑色是最大的共同特色之一,雖然少數無毒扇蟹科蟹類的螯足也有棕黑色的,但這方法仍可做為辨識毒蟹的重要依據。另根據日本民間傳說,毒蟹的螯足指節愈黑表示其毒性愈高,這說法雖未經科學研究加以證實,但可確定這是毒蟹的共同特徵。此外,毒蟹通常行動緩慢而遲鈍。
資料來源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