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賦予產業新生命的數位製造與創新技術聯盟

106/04/13 瀏覽次數 922

在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新技術的創造與產業升級的要求也不斷在增加廠商的壓力。工業4.0的推動,運用自動化機械、感測器、物聯網以及大數據分析,提升了生產效率並且能因應客戶需求,在短時間內生產客製化的產品。甚至,過去需要仰賴大量人力的農林漁牧產業,亦可藉由數位科技進行生產管理,在問題發生的第一時間即進行決策,例如:魚塭水質監測感知器就能在水質發生異常時,立即傳簡訊通知業主。

 

整體而言,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勢在必行,但多數企業對眼前五花八門的新興科技卻不知如何下手應用,因此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王立志教授與資訊工程學系周忠信教授、企業管理學系曾雅彩教授以及工業設計學系羅際鋐教授等合作,共同發起「數位製造與創新技術 (Digital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 DMI)」聯盟,希望藉由聯盟的力量協助企業推動數位創新以及數位製造與管理。

 

聯盟資源共享 產業升級力量大

 

王教授表示產學合作不應只有一對一的模式,東海大學為一綜合性大學,不但理工學院資源豐富,人文藝術學院更是蓬勃發展,而DMI聯盟擁有學校團隊豐沛的核心技術作後盾,可整合跨界人才與知識,有利於發展跨產業的數位製造與創新技術。「單靠學校的力量無法給予產業太大的協助,但藉由聯盟的力量做統籌,媒合不同產業所需,應該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王立志教授說。

 

DMI聯盟成員包含三大類:文創產業、傳統製造業以及數位科技產業,「在數位科技時代,很多企業都想要進行數位轉型,但數位科技在產業界尚未普遍的被應用,要轉型更難。」王教授說。中部地區為國內機械製造及金屬加工等傳統產業的重鎮,面對政府所推動的「五加二」產業創新,亟需藉由數位科技來進行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另一方面台中市政府近年來亦朝著文創之都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者希望能結合數位媒材展現不同以往的作品。

 

為了輔導這些產業,聯盟與現有的數位科技產業者合作,媒介了學界的新技術與之交流,讓數位科技產業在幫助文創以及傳統產業進行轉型的同時,也能提升自我技術。例如:當代藝術家李小鏡先生即委由DMI聯盟,利用了UV列印與雷射切割技術製作出人魚模型,以及3D互動式感應裝置及影像,展出了「李小鏡:N。E。X。T」,這些展覽讓北美館館長驚艷之餘也讚譽有加。

 

會員分級了解新知技術不必花大錢

 

為了讓更多企業能了解並運用數位科技的優勢,DMI聯盟會員採取分級制,「會員分級制度讓企業能依據不同需求選擇適宜自己的分級,避免過高的入會門檻阻礙企業轉型的機會,讓更多人了解數位科技的相關運用。」王立志教授說,如C級會員只需繳兩千元會費,便能參與一般講座課程,了解未來趨勢以及新技術;若想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課程與工作坊則屬B級會員的等級;至於A級會員則可被提供最完善的服務,除了上述的講座及工作坊之外,會員還能得到包含專業諮詢、訪廠現地指導,輔導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協助申請專利,以及技術轉移、產學合作計畫指導等服務。

「達文西計畫」動手動腦挑戰議題黑客松

 

產業創新不只是技術提升,人才培育也相當重要,因此王立志教授在擔任工學院院長時,即創辦「數位創新碩士學位學程」,2016年擔任研發長後,也全力推動強調跨領域、議題導向共學共創的「達文西計畫」,提倡共學共創的新學習模式及議題導向的跨領域實作專案。王教授認為現今的教育體制不易讓學生好好思考自己的興趣究竟在那裡,故選擇科系時只能聽從父母師長的建議,或是讓分數決定一切,因此達文西計畫就是讓學生重新思考何謂學習,挖掘自己的可能性。

 

「達文西計畫很像是幫學生開外掛,降低學習其他領域知識的門檻。」達文西計畫營運經理林亞儒打趣地說,課程內容包含動手實作的墊腳石、三A課程(APP、Automation、AI)以及動腦的議題小聚,而這些課程都是為了幫助學生不被原有的科系背景所拘束,得以跨過不同學習領域的鴻溝。誰說文學院的學生就不能寫程式、開發APP?理工科系的學生就非得要遠離詩詞書畫而成天與電腦機械為伍?

 

經過墊腳石課程磨練跨領域實作技術,以及議題小聚的熱烈討論與發想後,達文西計畫還有一項挑戰,便是融合實作與創意發想的「議題導向黑客松」。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48小時內一同腦力激盪、動手實作,針對特定議題做出解決方案。

 

王立志教授表示,達文西計畫雖以大學生為主體,但也希望能拉近業界和學生間的距離,學習不能只是單方面埋頭苦學,而是需要跟社會做連結,培育出來的人才在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時才會有能力去解決。

 

從初探產業到融合資源 期望擴散聯盟能量

 

DMI聯盟成立至今已邁入第三年,舉辦了數十場研討會與工作坊,也協助廠商開發了多樣新產品、新技術,成果相當豐碩,然而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王教授說:「第一年稱之為『初探』,只是辦些自己認為會員需要的課程但效果並不好,而且只靠聯盟本身舉辦的活動也有限,故整體說來成效較差,但過程中也確實了解了企業的需求」,故第一年的經驗讓王教授團隊了解企業所需要的不只是數位科技的知識背景,更重要的是要依不同會員所需,協助媒介關鍵技術提供者與聯盟成員共同合作。

 

因此第二年聯盟「融合」了達文西計畫、數位創新碩士學位學程、上中下游產業與DMI聯盟核心技術連結在一起。共同主持人也是東海大學創藝學院媒體中心主任的羅際鋐教授表示,不同領域學生在設計一項新產品時,例如:人工輔具,因學生背景不同,會有不同層面的思考邏輯,再透過達文西課程進行討論,就能補足彼此欠缺的部份。而將人工輔具運用到數位材料的部分,一開始學生不知如何下手,這時則可透過聯盟尋找對應廠商進行合作。對廠商來說,學校人才培育的部分已經完備,未來根據這些議題再做後續的延伸運用,把產品、製程、銷售串接起來應可發揮更大的效益。

 

此外,王教授也改變工作坊舉辦的方式,邀請不同專業領域人才進行演講,並將活動地點向外延伸,例如:中部的文創產業聚集在台中市舊市區,因此將講座活動地點延伸至五南書局樓下,兩週進行一次專題講座,效果反而更好。另外也與大台中中小企業協會以及商圈自治會合作,在台中市參與式預算中提案,讓數位創新的推廣不再侷限於校園內。

 

DMI聯盟在累積了豐沛的能量後,其第三年的目標為「擴散」,藉由聯盟成員彼此串聯,縱向串接產業上中下游;橫向連接不同領域產業跨界支援,使廠商會員形成緊密的策略整合聯盟,得以吸引更多的廠商加入,幫助更多的產業,期望未來也能朝向自主永續的營運邁進!

 

註:王立志教授研究團隊獲科技部106年度「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補助(計畫名稱:數位製造與創新技術聯盟(3/3),執行期間:2017/02/01~2018/01/31)。科技部推動「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之目的,係為促使大專校院及學術研究機構有效運用研發能量,以其已建立之核心技術與相關之上中下游業界建構技術合作聯盟,以協助產業界提昇競爭能力及產品價值。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