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與廢棄物導言:垃圾搖身也能變資源

102/05/13 瀏覽次數 13865
每年農曆3月(國曆4月)是大甲媽祖出巡的日子,總會成為臺灣的新聞焦點。最近(2013年4月)中央社的新聞特別報導到,9天8夜的繞境活動,光台中就產生了70.48噸的垃圾,回鑾當日在大甲就產生32噸垃圾,環保局共動員1,010名清潔工和志工,花了4小時才清理完畢。可見垃圾問題之嚴重。

現代社會的生活的富裕,毫無疑問是建立在物質文明的發展上。工業革命後的國際發展趨勢,讓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徵,雖然創造了人類物質生活的繁華富裕,但越來越多的商品製造,卻也讓自然資源過度消耗,另一方面則是製造了難以估計的垃圾、廢棄物。兩者都使得環境面臨嚴重的危機,連帶影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廢棄物的問題很早就受到關心環境的學者關注,1980年代美國環境社會學者Schneiberg就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分析,現代社會過度重視生產的結果,將會造成各種汙染持續惡化環境,此外,不論有毒、無毒的廢棄物都會造成人類社會更多環境問題。

廢棄物造就的環境問題,事實上早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再發生。1997年桃園中壢爆發垃圾大戰,當時台灣垃圾處理主要採取掩埋的方式,而在垃圾量大增的情況下,很快就面臨掩埋空間不足的問題。垃圾太多、垃圾清運不及、掩埋場不敷使用,地方政府無力處理,以至於若干鄉鎮一再發生街頭四處堆滿垃圾的窘境。為了要解決垃圾清運問題,政府宣布要在各地興建大型焚化爐,卻又遭遇地方民眾激烈抗議,形成鄰避現象(Not in My Backyard)。所幸後來推行垃圾減量,以及資源回收才逐漸解決垃圾問題。

過去垃圾往往被認定是無用的廢棄物,近年來對於廢棄物處理有更多知識上的進展,社會因此能夠更進一步將垃圾轉化成為有用的資源。在環境與廢棄物專題一系列文章共6篇,報導了最近有關廢棄物利用和處理的新聞報導,同時有精彩的環境科學知識介紹。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