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與行動寬頻應用時代的迅速來臨,以及大眾生活型態在行動科技帶領下的多元發展,社教館所也與時俱進認真檢視自身的服務特性和需求,積極回應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
社教和文化機構是推動社會教育及終身教育的重要據點與平台。據統計,每一位現代公民一生的學習歷程有1∕3在學校中完成,另外的2∕3是在進入社會之後才開始,博物館提供的永續學習環境是現代公民尋求優質終身教育很好的場所。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及新興技術的發展,社教機構面臨時代急遽變遷的嚴苛挑戰。
知識經濟與行動寬頻應用時代的迅速來臨,以及大眾生活型態在行動科技帶領下的多元發展,社教館所也與時俱進認真檢視自身的服務特性和需求,積極回應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從「資訊化」朝向「智慧化」演變,把「智慧科技」融入館所的日常營運,達成跨機構資源共建分享,並創新服務模式,重新點亮現有展示和教育活動,以提供觀眾和使用者全新的參觀與學習體驗。
教育部在2017年結合下轄六所社教機構共同規劃「國立社教機構科技創新服務計畫(2017– 2020年)」,以「大博物館」的核心理念共同結盟運作,實現全國國立社教館所的資源整合與共享。整體計畫的創新亮點在於徹底改變博物館傳統的面貌和服務模式,重點目標簡要有三:推廣全民認識物聯網、由下而上匯聚創新能量建構產官學研交流平台、協力培育科技產業人才網絡。
這個計畫執行迄今將邁向第三年,這次特別以「智慧科技初探」為專題,展現各館所在展示、教育及服務上科技化的成果及構想。這期共收錄7篇報導,除了介紹新興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外,還有幾篇專文由博物館專業人員與台灣該領域的大學教授或研究人員共同撰寫,不但有書本上的理論,還有真正參與過博物館營運的經驗,是值得大眾深入閱讀的科普作品。
〈I的萬物論─迎接物聯網的時代〉言簡意賅地說明物聯網的發展歷程、技術特色、基本架構及其對生活的影響;〈未來旅程─智慧車遊〉介紹智慧車的關鍵技術,包括車聯網、主動偵測、環保燃料等的發展與應用;〈產業機器人的技術與應用〉一探國內產業機器人的發展方向,對於想致力於機器人研究者,是一篇入門的基礎科普文章;另以智慧穿戴發展中的材料─布為討論主題的〈布怎麼有電〉,剖析布如何成為資通訊產業競相研發的主要對象。上述4篇文章在科學工藝博物館中都有對應的展示做進一步的實體介紹。
〈風調雨順的具體實踐─智慧防救災科技〉、〈無人空中巡察機─智慧型空拍技術的應用〉及〈語音辨識與資料探勘─在廣播媒體的運用〉3篇專文,則著重在遠端即時監測、大數據蒐集、資料解讀判斷與分析的介紹,更把相關的技術運用在館所的展場服務及加值應用上,以期提升展示效果,改善參觀品質及環境安全。
透過這次的專題報導,期望能讓讀者進一步了解各社教機構正在進行的改變,未來吸引民眾進館的不再只是知識的提升,更多的是新興資訊的獲取及真實技術的體驗。運用「智慧科技」提升各館所核心服務內容與創新整體服務模式,進而轉化成為融合人文、科技與生活的創新學習應用及互動體驗場域,除了讓民眾深刻有感外,更能提升科普知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