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光電科技與中醫技術的成功結合–雷射針灸

105/03/11 瀏覽次數 8185
經絡儀可以檢測全身二十四條經絡的正邪虛實,讓人們洞悉身體狀況;但欲調節經絡強健體質,傳統中醫經常採用的重要方法,就是針灸。而雷射針灸則是結合傳統中醫技術與現代科技的一個成功的例子。

針灸是一種傳統的醫療技術,其效果早已被眾多接受過針灸治療的患者所肯定。然而,由於針灸本身是一種侵入性的技術,對於不喜歡針刺感的病患而言,始終是一種壓力。此外,有些背部穴道鄰接臟器,實體扎針風險較高;而各家針灸手法優劣互見,難免讓人對這樣傳統技術多了份誤解與害怕。由於上述的原因,大陸醫學界以及一直對針灸極有興趣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都嘗試用新形態的技術結合傳統穴位、脈絡概念來克服上述問題,其中發展最快速的便是「雷射針灸」。與傳統針灸使用實體針侵入體內的情形不同,雷射針灸是在穴位上進行光刺激,具有衛生、非感染性、無痛且易於使用的特點。其不具實際穿透性的優點,使它可用於難度及危險性較高的穴位,也減少病患不少的心理壓力,並且能夠在進針之後隨意的作位置調整。此外,傳統用針的「子午不針」、「大飢大飽不宜針」等使用禁忌也不會那麼強烈。

文獻上,針灸或雷射針灸對於與大腦有關疾病的評估或治療也有許多的研究報告。由於它可避免因針刺引起的生理疼痛與心理恐懼,雷射針灸亦被使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Im等人於2013年發表的文獻中,指出以雷射針灸刺激憂鬱症病患常用的四個穴位,即曲泉(LR8)、巨闕(CV14)、祁門(LR14)與神門(HT7)等穴,並以血氧濃度相關功能性磁造影術(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fMRI, BOLD fMRI)進行研究,發現對於大腦額葉有活化的效果。 Lee等人在一個探討針灸改善的空間認知功能障礙的動物實驗中,發現針刺大鼠神門穴,可緩解因皮質酮處理所引起的神經損傷,進而提升其空間記憶能力。

市面上一般常見的雷射針灸系統,多以雷射光直接照射於穴位上;操作模式則有連續照射及脈衝照射兩種;且一般而言脈衝照射之治療結果會優於連續照射者。雖然雷射針灸有以上許多優點,但傳統中醫針刺時的提插捻轉等手法在治療上有其重要意義,卻非一般雷射針灸儀所能企及。職是之故,一套可以模擬傳統針灸手法的雷射針灸系統,應能提高雷射針灸的治療效果。此外,相對過去脈衝雷射於組織之血流灌注率及溫度變化上表現較不足的情況,因為是持續變化的給光,除了週期改變聚焦深度及延長針灸適應期外,亦得以不損害血流灌注率與溫度之影響,是故可進行更為全面性的應用。

關於可模擬中醫提插手法的雷射針灸,近年來有了新的進展。Chang等人於2014年10月在Applied Optics期刊所發表的文章中,說明了擬真雷射針灸的原理與應用。該研究透過移動雷射聚焦點的方式,模擬實際進針時的針尖移動,以實現傳統針灸的提插手法,並驗證其可以提升對人體經絡影響的速度與強度。試驗方式為以雷射針刺激左手神門穴五分鐘後,測量受試者之心經(含左側及右側)以及小腸經(含左側及右側)的良導絡值。將針灸後之良導絡值減去針灸前之良導絡值,以研究針灸後對於良導絡值(代表經絡通暢程度)之影響。結果發現,以雙尾成對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採用提插手法的雷射針灸儀,對於兩側心經及小腸經良導絡值的提升,顯著高於未使用提插手法者 (p<0.05)。這是文獻中首次驗證,具提插作用的雷射針刺激對於激活經絡,提升良導絡值更具功效。圖一為最新研發的擬真雷射針灸儀。這些研究讓雷射針灸將更具實用性。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 103-2515-S-214-002」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智昱|義守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審校:王智昱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