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端午節談昆蟲(四):蚊子與登革熱

104/11/16 瀏覽次數 2194
民間習俗稱農曆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2015年端午節在國曆6月20日。因為5、6月時序進入夏季,天氣漸漸炎熱,蚊蟲和蒼蠅等病媒孳生,很容易傳染疾病。端午節時,古人利用懸掛菖蒲和艾草來祛邪避毒,以雄黃殺菌防病,達到消毒、防疫和防蟲的目的,以保障人們的健康,也讓我們了解在夏天注意環境衛生的重要。所以,許多習俗活動都有其特殊意義,而端午節可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

登革熱(Dengue fever)為夏日常見的傳染病之一,2014年台灣的登革熱疫情,因為暖冬加上4年一次大流行的關係,病例數創12年來新高,共有15,492個本土病例。登革熱病例大約由5、6月開始逐漸增加,持續到10、11月。登革熱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V)所引起,而登革病毒則經由蚊子叮咬人而傳播,總共分成四種不同血清型別,每一型病毒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且台灣各區每年發生的型別不盡相同。目前,國際間並無疫苗可同時有效對付四種血清型病毒。登革熱只能經由病媒蚊傳播登革病毒,所以最佳防止登革熱流行的方式就是阻斷蚊子傳播病毒。

在台灣,傳播登革熱的主要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為次要病媒。斑蚊的外表特徵就是在黑色的身體和腳上都具有明顯的白斑,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背面具有七弦琴狀的白色斑紋,喜歡棲息於室內;而白線斑蚊則在胸部背面中間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線,但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兩者雌蚊皆喜歡在較乾淨的積水人工容器或積水凹洞中產卵,通常一隻雌蚊吸飽血可產一百多個卵,依保存的濕度不同,有些卵可以在乾燥後長達近半年仍具孵化能力。所以,登革熱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落實平時的孳生源清除,減少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密度。

隨著夏天的到來,氣溫增高,病媒昆蟲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在登革熱傳播循環的鐵三角:人、病毒和病媒中,如果我們可以在4、5月就開始清除病媒的孳生源,就可減少蚊蟲的產生,有效控制病媒密度,自然降低傳染病發生的機會。發動社區民眾一起清理人工容器和積水處,除了可以防止疾病的傳播,也同時達到社區環境衛生管理的目的。

另外,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喜歡白天吸血,叮吸人的高峰約在早上9-10點及下午4-5點,此時到戶外活動,可利用防蚊液或穿著長袖、長褲,做好自我保護的防蟲措施。如同端午節灑雄黃酒和薰艾草驅蟲的意義,居家使用蚊香、殺蟲劑和捕蚊燈等器材,以防止病媒近身,就可以杜絕登革熱的感染。

時值端午,在開心放假的同時,了解古人的習俗其實是要大家養成生活中良好的健康態度和生活習慣,並學習疾病的預防,與做好居家和自我的衛生管理。(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百變昆蟲族」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審校:吳尹文|國立金門大學食品科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