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蜜蜂與蜂蜜

107/04/19 瀏覽次數 9629

蜂蜜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已食用的甜味劑。根據歷史記載,古埃及人會把蜂蜜塗抹在傷口處預防感染,甚至用蜂蜜來保存屍體;在中藥同樣也有利用蜂蜜做為藥材的紀錄,市面上常見的川貝枇杷膏就是個例子。蜂蜜不僅可以直接食用,也是製作糕點類的材料,經過脫水後甚至可長期保存,用途相當廣泛。台灣雖然也有自產自銷的蜂農,但近年來因為國人對於飲食保養的重視,蜂蜜產量已經供不應求,因此廣由泰國、越南、紐西蘭等國進口。除蜂蜜外,蜂膠、蜂王漿也是熱門的保健食品。

辛勤工作的蜜蜂,正在幫梅花授粉。(圖片來源:李讚虔)辛勤工作的蜜蜂,正在幫梅花授粉。(圖片來源:李讚虔)

 
蜜蜂授粉與生態多樣性的連結

蜜蜂是群居的社會性昆蟲,一個單層養殖的蜂箱大約有5萬隻蜜蜂。一個蜜蜂群體是由一隻蜂后所繁衍出來的,其他的成員則由雄蜂及工蜂(全都是雌蜂)所組成。外勤的工蜂採收花蜜後,會以口器交給內勤工蜂,由其負責降低花蜜的水分,以提高蜂蜜的糖分濃度,並抑制細菌生長,藉以長期保存。在沒有花蜜可吃的時候,蜜蜂就靠儲存下來的蜂蜜來充飢。對蜜蜂而言,蜂蜜是其主要的熱量來源。蜂蜜的外觀與風味,則受到蜜源植物種類及氣候所影響。內勤工蜂的第二項工作,則是分泌蜂王乳以餵食蜂后、未來要成為蜂后的幼蟲(請注意蜂王乳不是蜂后產生的喔)以及三日齡內的幼蟲。

 

對於蜜蜂這種昆蟲,宜蘭大學陳裕文教授在「小蜜蜂大學問」的演講中有詳細的描述。在自然環境中蜜蜂會採集蜂蜜,並幫忙植物授粉,但有些蜜蜂會特別偏好專一的授粉植物,這個現象與生物間的共同演化有關。在「老樹共和國(五):昆蟲與植物之秘「蜜」交易」中就有詳細的介紹,並由此推論若引進外來種生物將會對生態造成某些的衝擊,包括蜜蜂對外來種植物產生了授粉偏好,導致原生種植物被冷落,族群數量隨之大減;另外,引進外來種蜜蜂也會與原生地的蜜蜂競爭蜜源,使得原生蜜蜂的蜜源減少,族群數量也會勢微。

 

台灣的蜜蜂產業最繁忙時節集中在每年四月以及五月之後的非雨季期間,由於蜂農不一定有廣大的土地可種植龍眼、荔枝等蜜源植物,所以必須等待果農的通知:「果園裡的果樹已經開花了,請帶蜜蜂前往授粉」,這是蜂農與果農共生的一種方式。因此,在蜜源植物開花之前,蜂農得照顧好蜂群的健康,以應付即將來臨的辛苦授粉與花蜜採集工作。至於花蜜的純度會因環境而異,影響的因素像是:氣候不佳,過多的雨水會把花蜜沖刷掉,使得蜂蜜採集量大減,很不幸的,在台灣每年最適合採蜜的時間常會有春雨,也常造成蜂農的煩惱。其次,乾旱則會讓植物盡量將水分保留在細胞內,減少了花蜜的分泌。因此,蜂蜜的總收穫量與當年度的氣候、樹木及蜜蜂健康狀況都有密切的關聯。

(上圖)真假蜜的簡易辨識法。假蜜透光度較高,溶於水後,顏色透明,可以看到杯子另一側。真蜜為混合物,懸浮粒子多,溶於水後,不透明,無法看到杯子另一側。(下圖)假蜜溶解於水後,持續搖晃10秒,水面的氣泡20秒內迅速的消失;真蜜溶解於水後,持續搖晃10秒,水面的氣泡可以維持數十分鐘。(圖片來源:李讚虔)
 
(上圖)真假蜜的簡易辨識法。假蜜透光度較高,溶於水後,顏色透明,可以看到杯子另一側。真蜜為混合物,懸浮粒子多,溶於水後,不透明,無法看到杯子另一側。(下圖)假蜜溶解於水後,持續搖晃10秒,水面的氣泡20秒內迅速的消失;真蜜溶解於水後,持續搖晃10秒,水面的氣泡可以維持數十分鐘。(圖片來源:李讚虔)

當蜂蜜的產量不足以滿足社會所需時,價格便會節節高升。此時有些無良商人會用高果糖糖漿與色素製作所謂的假蜜或是調和蜜矇騙消費者。因此要「如何避免買到假蜂蜜?」也是民眾關心的議題,陳教授對此也提供了幾招簡易辨識假蜜的方法。另外,為了避免魚目混珠的情況發生,農委會也輔導了台灣養蜂協會辦理「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的制度,逐批檢驗農藥、抗生素及蜂蜜品質,檢驗合格者,會發給合格證書,並在其產品貼上黃色的方形合格標籤以作為辨識。

農委會輔導台灣養蜂協會辦理「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檢驗合格者,可以在產品貼上國產蜂蜜檢驗合格的標籤,是對國產蜂蜜的一種保障措施。(進口蜜因為是在國外生產,不會有這張標籤)。(圖片來源:李讚虔)
 
農委會輔導台灣養蜂協會辦理「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檢驗合格者,可以在產品貼上國產蜂蜜檢驗合格的標籤,是對國產蜂蜜的一種保障措施。(進口蜜因為是在國外生產,不會有這張標籤)。(圖片來源:李讚虔)
如何買到安全的蜂蜜?

蜂蜜依照蜜源植物,可分為荔枝蜜、龍眼蜜與不限特定蜜源植物的百花蜜等。但不管蜜源植物為何,蜂蜜的酸鹼值(pH)都約在3-5之間,屬於酸性食物,主要的成分是果糖、葡萄糖、有機酸、酵素與過氧化氫等可抑制細菌生長的物質,含水量不到20%,若沒有水分沾染,一般細菌是無法在蜂蜜中生長的,所以蜂蜜在室溫下可以儲藏很久。若害怕蜂蜜變質,可以儲藏在冰箱,但這樣會使蜂蜜「結晶」,只是這並不影響蜂蜜的品質,加水泡開後,結晶就會消失。

不同來源的蜂蜜,顏色也會不一樣。濃度較高的蜂蜜,容易有結晶的情形,並不影響品質。
 
不同來源的蜂蜜,顏色也會不一樣。濃度較高的蜂蜜,容易有結晶的情形,並不影響品質。

民間常有傳聞說:蜂蜜不適合餵給嬰兒吃,這是真的嗎?答案是:確是如此。前述雖曾提到蜂蜜有抑制細菌生長的條件,能在常溫下保存很久。但蜂蜜中有時也會含有肉毒桿菌的內孢子(這種內孢子常存在於土壤中,並且內孢子是細菌沒有活性的狀態),蜂蜜因為不會有高溫高壓殺菌的程序,因此,這些內孢子在蜂蜜加水稀釋後仍有機會活化,並產生毒素,加上未滿兩歲的嬰兒對外來毒素的抵抗力很弱,可能會導致不幸的後果。已經有案例報導嬰兒食用蜂蜜死亡的事件,因此強烈不建議對未滿兩歲的嬰幼兒餵食蜂蜜。在「食品安全:微豈不足道–微生物汙染的危害」一文中即有介紹這方面的知識。

 
蜂蜜具有高經濟價值

    除了蜂蜜外,蜂花粉、蜂膠、蜂王乳也是蜜蜂所生產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蜂花粉是蜜蜂採集的花粉粒,與蜂蜜及唾液分泌物所製成,是蜜蜂的主要食物,也被人類視為極佳的營養補充品。蜂膠是蜜蜂採集的樹脂狀物質,攜回蜂巢並加入分泌物及蜂蠟所製成,是用來增強蜂群免疫力的物質,對人體也有調節新陳代謝、抗氧化等多種功能,在「蜂膠抗失智」一文中,也介紹了蜂膠中可以提煉出許多種多酚化合物,稱為PPLs(蜂膠素),能經由口服吸收,穿過血腦障壁,緩和神經退化性的疾病。除此之外,吃起來有辛辣感的「蜂王漿」,因其具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及保健功效,也成為熱門的保健食品。

 
蜜蜂消失將會嚴重影響人類生活

    蜜蜂與我們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但近幾年,世界各地頻傳蜜蜂失蹤事件,原因眾說紛紜,在「蜜蜂消失之謎」一文中,將目前可能造成蜜蜂大量消失的原因指向,病毒傳播、菸鹼類殺蟲劑影響蜜蜂神經系統,導致蜜蜂迷路甚至生理衰竭、蜂蟎或寄生蟲的影響等。在「明星昆蟲:蜜蜂失蹤謎團」一文中,有更深入地說明關於「蜂群衰竭失調症」的歷史以及相關的研究內容,證據也顯示病毒與益達胺(imidacloprid)的大量使用有關係。雖然大量蜂群消失的報導以及書籍都是來自國外,但在這段期間台灣的蜂群消失程度約在五成左右,影響確實也不小,包含蜂蜜減產、花粉有農藥殘留等等。

 

    在「沒有它人類只能活 90 天? 談蜜蜂消失之謎」中提到蜂群的減少對於人類的影響甚鉅,蟲媒花「靠蟲授粉」比風媒花「靠風散粉」的授粉效率高出許多,而蟲媒植物種類數量也遠多於風媒植物。許多人類食用的作物(例如:玉米、梨子、龍眼與荔枝等等…),都要依靠蜜蜂來進行授粉,若沒有蜜蜂授粉,大多數植物就沒有辦法結果(除了少數像番茄這種能進行單性結果的植物外),造成糧食產量銳減,並影響到這些農作物的繁殖。蜜蜂大量消失的事件,確實值得我們警戒。

 
除了蜜蜂之外,「不僅僅是蟲:昆蟲資源產業」一文中也提到其他有益人類的昆蟲:像是蝴蝶、瓢蟲等等,它們都默默地為我們提供服務,造福我們的生活,有些昆蟲產生的物質也可作為中藥。台灣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我們除了享受昆蟲們辛苦工作的成果外,也應該好好保護生態的完整性,讓我們的後代也能持續享用作物糧食、欣賞美麗的花海、以及昆蟲與人類和諧共存的美好。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