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行動自如,心動自知」–穿戴式裝置

103/06/30 瀏覽次數 7949
「行動 (Mobile)」一詞過去曾經只涵蓋手機、平板電腦,現在已經是包括了各式各樣的穿戴裝置,例如智慧手錶、健康狀態追蹤器、智慧眼鏡等等,或是將電子裝置整合在服飾中。例如:具有LED發光功能的成衣、偵測氣溫的外套等)。由於未來穿戴式產品的發展無限,因此廣義的定義為「凡搭配特殊設計之配件,將產品或電子功能置於身上,提供更方便與機能提升的隨身應用裝置」。

穿戴設備目前可見於下列五大領域,包括娛樂、運動健身、健康醫療、工業、和軍事設備。娛樂方面,例如頭戴式顯示器,在遊戲中使用擴增實境的技術,增添遊戲的真實感,彷彿身歷其境。運動健身方面,常見的有穿戴式運動鞋,透過感測技術與GPS,可以記錄運動步數、步幅、和跑步軌跡等運動狀況,並分析卡路里並提供健康規劃。

健康保健方面,如台灣開發的「智慧型紙尿褲」,透過溫濕感測技術來監測尿濕或排遺,再透過無線通訊將資料傳送到電腦或手機,藉此系統提升長期照護品質,讓使用者得到更佳的照顧。在工業應用方面,例如可在服飾中置入感測器以測量身邊或環境中的各種物理量。此外在軍事方面,各種型態的穿戴式裝置,能夠隨身接收、儲存、分析、及傳遞軍事相關數據。

然而,智慧穿戴裝置需要整合許多的元件,包括穿戴方式與材質、系統整合、人機介面、顯示器技術、電力來源、以及防水防衝擊功能等,仍有許多難題需要克服。就技術面來看,電池技術的續航力是關鍵也是瓶頸,特別是高智慧、高功能、及獨立運作的裝置,需要更強更持久的電池資源。再者,光學元件或語音分析能力仍不夠成熟,所以裝置難以精準回應使用者所需。從產業鏈來看,穿戴式裝置因市場不成熟,缺乏生產經濟規模,供應商數量有限,相關新技術之供應鏈仍有待建立。另外,人機介面的友善程度仍有待改善,例如穿戴者使用智慧型眼鏡和智慧型手錶時,大多數會結合手機的APP,讓穿戴者輸入指令或資料,然而,還不是很方便容易的使用方式。

雖然面臨眾多的問題,許許多多的科學家或是研發單位,一直持續在追求改善。例如發展出體積小續航力高的電池,或綠能充電技術來減少充電次數;或是透過投射技術來改善小螢幕的觀看效果。未來可以期待的是,穿戴式裝置將提供更多的創新服務與產品,更多的物品連結到網路將產生無窮的商機與廣大的應用領域。(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6月)

責任編輯 :林芬慧|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網路行銷研究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