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有複雜的致病機轉及多樣化的臨床症狀,其治療包含了藥物及非藥物療法。在藥物治療有所侷限或副作用時,非藥物的治療可以做為輔助與替代性醫療(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尤其是在治療失智症的行為及精神症狀時,是要優先考量的。不同的療法對於智能或精神行為症狀的影響也有所差異 ,雖然其中幾種治療方式在臨床醫療照護上已有些實證效益或較廣為接受,但是大部份的臨床療效證據仍稍嫌不足,有待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其中有較多研究其實證效益且具臨床發展潛力的療法就是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
音樂治療依據世界音樂治療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Music Therapy)的定義是透過音樂和它的元素(聲音(sound),節奏(rhythm),旋律(melody),和聲(harmony))之專業使用,當作一種介入方式應用在醫療,教育和日常生活環境中,對象包含個人,團體,家庭或社區,以尋求優化其生活品質並改善體能,社會,交際,智能和精神層面的健康和幸福感。關於音樂及音樂治療的相關作用原理,簡單來說,主要是透過聽覺刺激大腦及其神經生理系統的運作,進而達成生理、心理與認知等層面的反應效益 。
而音樂治療應用在失智症的臨床治療及照護研究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早自1995年有Tabloski等學者,使用帕海貝爾的卡農寧靜性樂曲(calming music of Pachelbel’s Canon)在護理之家的失智症住民上,發現在減少激動不安的行為方面,是有效的策略方法。
1998年Johnson等學者,在一對雙胞胎阿茲海默症病人的研究,讓其中一人聆聽一段莫札特鋼琴奏鳴曲(Mozart piano sonata),前後做空間及時間性推理相關測驗(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發現聽音樂者有較好的成績表現。
之後,同一團隊於2002年時,以17位輕度阿茲海默症病人進行團體研究,結果發現在聽了莫札特音樂的條件情境後,在視覺-空間測試(visual-spatial task)有短時間顯著的進步,並以此推論阿茲海默症病人相關行為具可塑性。Kumar等人的研究也發現,讓20位阿茲海默症病人聽現場演奏音樂每次30-40分鐘,一週5天持續4周,會刺激神經荷爾蒙(如:褪黑激素(melatonin),正腎上腺激素(norepinephrine))及物質傳導系統活化。
其中褪黑激素與良好的睡眠品質有關;透過觀察也發現有正向的行為轉變 。而Koger及Brotons兩位學者的2000年綜和評論報告指出,音樂治療可以改善社交行為,減少遊走及躁動行為。
之後,透過各種不同的神經心理學的測試評估發現,音樂治療對於阿茲海默症在某些其他認知表現上有所效益,包括語言的內容和流暢性(language content and fluency),注意力(attention)和自傳體記憶回述(autobiographical memory recall)等 。
在台灣,由於國內專業音樂治療師尚未普及與音樂治療於失智症的療效尚未明確,因此早期的研究多著重在行為精神症狀上,且大都是由護理相關學系的教授及護理師於安養照護機構內執行。初步總結相關研究結果呈現,音樂治療相關活動在注意力、以簡易智能檢查評估之認知狀態、臉部表情、多種行為及情緒狀態(躁動、激動及焦慮)、人際互動、參與程度及遵從性等多方面均有明顯改善。而高醫神經科的失智症研究團隊,在近幾年的臨床個案對照研究中也發現,為期六個月的西方古典音樂對於抽象思考力(abstraction)以及三個月的醫學共振療法音樂(medical resonance therapy music)對於整體生活品質是有明顯效益的。
綜合以上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及回顧性研究報告,我們認為音樂治療在失智症病人的行為及社會互動方面可能是有效益的,也可改善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雖然在整體認知功能及睡眠方面的療效,目前仍沒有一致性的結論,透過進行中的研究,似乎將逐漸明朗,音樂治療可能透過額葉和顳葉的皮層活化,在某些特定認知功能達到輔助效益。關於未來研究方向,建議設計更為嚴謹和長期的音樂治療計畫,以確認其效應層面深廣。對於臨床應用方面,可以依照各個醫療院所或照護機構的設置情況及條件,再根據患者本身的意願及病情發展,採用適合的音樂治療來輔助臨床治療,以達到最大的改善臨床及生活品質效益。(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陳思維|義守大學 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