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

107/07/03 瀏覽次數 1860

關於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我們立即想到的機制都是人類的行為,直接的如獵殺,間接的如改變自然環境。但是動物對於人類的反應,也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動物為了避免與人接觸,改變作息時間,夜間才出動覓食,結果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因而改變。特別是現在,野生動物的自然棲境大幅縮小,迴旋餘地有限,調整作息時間似乎是最可行的策略。

 

美國一個團隊分析了過去76個研究的資料,包括6大洲的62個哺乳類物種,證實了這個推測:改變日常活動的時間模式是野生動物迴避人類威脅的普遍策略。牠們的夜間活動時間平均增加了20%。哺乳類對人類擾動的反應,8成以上都會增加夜間活動的時間。大型哺乳類的反應稍為強烈一些,可能因為牠們更可能成為狩獵的對象,也可能因為牠們更容易接觸到人。這個結論也支持美國動物學家華特(Fritz R. Walther, 1921−2006)半個世紀前的睿見:哺乳動物把人類擾動視同獵殺威脅。

 

然而野生動物改變作息的時間模式,後果是多方面的,不只限於受驚擾的物種。例如獵食者在夜間的獵殺效率難免下降;本來就在夜間活動的物種當初可能是為了逃避獵食者而遁入夜幕,現在必須面對更多藉暗夜藏身的獵食者。此外,野生動物對人類擾動的反應也可能不表現在行為上,而在生理上。因此關於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做比較完整的評估。

 

參考資料

  1. Benítez-López A. (2018) Animals feel safer from humans in the dark. Science, 360, 1185-1186.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