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民生工程新面貌:水利工程面臨的新挑戰
98/02/06
瀏覽次數
14091
王筱雯
|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許泰文
|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水利工程是治水、利水、親水,保護自然環境,創造永續水環境,減輕水患,為人民創造幸福,以及促成人類和自然水環境和諧發展的工程藝術。為順應氣候變遷的影響、自然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殷切需求和科技快速變遷的潮流,水利工程面臨的新挑戰和水環境、水資源及替代能源息息相關。
在水環境方面,過去幾十年來,世界各國都面臨了越來越頻繁、嚴重的水患。一連串大規模的水災,使得過去以工程為主的防洪治水策略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堤防、攔河堰、水泥護岸等防洪工程,在水災成因越來越複雜的今天,不但無法達到工程師計算的安全保障,反而成為加重甚至引發水患的元凶之一。
2006 年初,8 年 1,410 億元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和「石門水庫整治規劃」的特別條例通過,如今轉眼約 3 年了,究竟執行的情況如何?發揮了什麼作用?是否有監督機制?為什麼卡玫基、鳳凰颱風依舊造成全省各地慘重的水患?
過去防洪工程的推動、水患的治理和海岸防護,都是為了降低洪潦災害威脅。依照過去的工程概念,加高加強堤防是主要的思考邏輯。但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近年來臺灣地區的年降雨量增加 100 ~ 300 mm,降雨天數卻減少 1 ~ 2 個星期,傳統的築堤束洪等工程手段,顯然已無法解決問題。面對現階段水患問題的新挑戰,亟需輔以非工程手段方能因應,以管理取代治理的新思維才是根本之道。
自古以來就不斷和水抗衡的荷蘭,面對 21 世紀的新挑戰,終於認清洪水屬於自然現象,無法消極抵抗,必須設法積極和洪水和平共存,才能化解人和洪水的衝突。因此放棄沿用好幾個世紀以工程和洪水作戰的防洪策略,而以「還地於河」的策略取代堤防等工事,來減輕洪水造成的災害。
另從水利工程面臨的水資源挑戰來看,以民國 93 年艾利颱風引起的停水危機為例,受到豪雨影響,石門水庫原水濁度驟升,淨水場無法及時處理,造成桃園全縣一度大停水,受影響的人數近 200 萬,最後以臨時取水口和應急管線才解決問題。桃園缺水的主要原因在於石門水庫嚴重的淤積,進而造成水質惡化,使得下游淨水廠無法運作,導致缺水。民國 93 年,敏督利颱風帶來的豪雨造成石門水庫泥沙流入量高達 2 千 7 百萬立方公尺,加上原有的淤積量,石門水庫損失的庫容對北臺灣的水資源調配產生巨大的衝擊。
要根本解決石門水庫的供水問題,除了採取多層取水的做法和淤沙清除的工程手段外,集水區整體治理和水土保持的工作更是刻不容緩。否則即使因為清除淤泥使得缺水問題暫時解決,但氣候異常而無法預期的暴雨,還是會帶來上游集水區大量的泥沙,使桃園缺水的問題再度爆發。
隨著時代的演變,農業社會的經濟型態已轉變成以工業為主要經濟產業的時代。近年來又因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乾旱頻率和乾旱程度似乎有愈來愈劇化的傾向,如何有效調度有限的水資源,是水利相關從業人員必須用心思考及妥謀對策的課題。
解決桃園缺水問題,儼然只是臺灣水資源問題的冰山一角,如果相關單位還是沒有完整考量,面對水資源問題僅採取短線操作的思考,未來付出的代價會更為慘烈。水資源的調配須同時以工程手段和非工程手段進行,即刻思考長期水資源調度方案,包括調高水價、加強執行減漏政策,同時串聯地下水資源,才是根本之道。
依靠水庫來解決一時的水資源問題,只能治標無法治本,而水庫對環境的衝擊,也有著長遠、深刻的影響。以位於石門水庫上游的巴陵攔砂壩為例。民國 96 年,韋帕颱風豪雨造成已淤滿的巴陵攔砂壩潰堤,剩下的堤基又遭後續的柯羅莎颱風豪雨摧毀,洪水同時改變潰堤後的大漢溪水文流向,巴陵壩長年承受的 1,047 萬立方公尺的泥沙也順勢沖到下游。上游淤積的大量泥沙在移往下游的過程中,是否會衝擊現有生物棲地?河道淤積是否會提高下游洪水氾濫的可能性?
臺灣河川坡度陡急、降雨分布不均,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在臺灣的河川上分布了大大小小的水壩等水利設施,以做為防洪、蓄水灌溉或水力發電之用。不可諱言的,水壩提供人類社會重要的效益,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水壩也澈底改變了河川的面貌,阻斷了上下游棲地的聯繫,破壞了河川原有生態系統,進而破壞棲地或威脅到原生魚種、野生動物的生存,同時攔截河口輸沙造成海岸侵蝕。時至今日,已有不少水工結構物超過使用年限、遭受嚴重淤積毀壞,而逐漸喪失原有功能和經濟價值。
對於這些問題,多數的思考方向是修復使它們恢復功能,殊不知到達使用年限的壩體維修費用和經濟效益遠不如預期。類似巴陵壩的例子,還包括高屏攔河堰、榮華壩等,對這些水壩的處理方式值得深入探討,在重建修復之際,應審慎思考是否要改由透過拆除或局部改善的方式來恢復河川生態。
另從能源的角度來看,人類對於傳統能源的開發,已經到了非常關鍵而必須嚴肅面對的時候。傳統能源的開採費用,隨著資源的愈來愈稀少,變得更加昂貴,加上溫室效應和其他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使得無污染且永續的天然能源的開發,已成為各國研究的重要對象。
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 70%,蘊藏的再生能源更是豐富,其中潮差和波浪發電就是一例。潮汐發電就是利用漲潮和退潮來發電,和水力發電原理類似。目前全世界僅有少數潮汐發電廠在運轉,其中法國、中國、俄國和加拿大的潮汐電廠總容量合計約 263 百萬瓦。
臺灣四面環海,具有潮汐發電的潛能,由於不需燃料費用,發展潮差發電具有經濟誘因。如果有足夠的潮差,加上適合的地理條件可供圍築潮池,就可以考慮潮汐發電廠的建立。然而臺灣西部海岸大都是平直沙岸,且潮差不是很大,又無港灣可供建設成為蓄水池使用,再加上必須投資巨額的經費斷水築堤,發電能力和電力輸出也較不穩定。因此雖然潮汐具有龐大的發電潛能,但在臺灣仍受到相當的限制,需要再審慎評估。
地球表面有 70% 面積被海水覆蓋,因此海洋可說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收集器和儲存場。以表層和水深 800 公尺兩處水溫為例,它們的溫度差異大約在攝氏 20 度至 25 度之間。海洋溫差發電就是利用這項自然溫度差異,以熱能轉換裝置把熱能轉換成電能。利用表層海水蒸發低沸點的工作流體如氨、丙烷或氟利昂,使它們推動渦輪發電機發電,然後利用深層冷海水冷卻工作流體,再反覆使用。另一種利用海洋溫差發電的方式是把表面海水放入真空容器,使其迅速蒸發,帶動渦輪機發電,再用深層海水冷卻。這種發電方式幾乎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同時可以獲得淡水,緩解全球淡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海洋風場較均勻,當風吹向葉片時,葉片兩面會產生不同壓力,壓力的差異便會產生動力轉動葉片。葉片產生的動力會推動相連的轉動軸、變速機和發電裝置。變速機能讓轉動軸的旋轉速度加快,使得發電裝置產生電力。不過大型風力發電機會產生風切噪音,如設置在海上,就沒有噪音污染的困擾,也能減少土地徵收問題。目前國內將在彰化濱海工業區設置海上風力發電實驗平台。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2月,434期,12 ~ 17頁
水庫(14)
攔砂壩(2)
民生工程(5)
水(19)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29
輸血回春是真的? 啟動幹細胞的關鍵蛋白質 GDF11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