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蚊子傳播登革病毒的機制
92/08/08
瀏覽次數
31825
陳維鈞
|
長庚大學公共衛生暨寄生蟲學科
登革熱流行簡史
登革熱(dengue fever)自十八世紀末葉即已存在,到了一九○六年,發現埃及斑蚊能媒介登革熱;翌年,證實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一種疾病。登革病毒依患者免疫反應可分為四個血清型,彼此間雖有部分抗原結構相同,但各型所激發的抗體對其他型的病毒而言,則無法提供寄主交叉保護的作用,因此一個人可能先後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
臺灣登革熱流行的紀載始於十九世紀末,近代的大流行首見於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三年間,當時約80%的人口被感染。一九八一年,屏東縣琉球鄉發生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一次的大流行,在短短幾個月內,全鄉一萬五千位居民中,僅約二成的民眾倖免於被感染。一九八七年十月起至該年底,高屏地區出現527個確定病例,這次流行持續到一九八九年,兩年內累計有4,405個確定病例。
自此之後,小規模的登革熱流行頻率漸增,十多年來僅一九九○及一九九三年不曾出現本土病例(仍有境外移入病例),而臺灣第一個登革出血熱病例出現於一九九四年,當年共有11個病例(其中一名死亡)。二○○二年高屏地區再度出現大流行,全年共5,386個確定病例,其中二百多例為登革出血熱(含21個死亡病例),疫情十分嚴重。
登革病毒的寄主及構造
登革病毒是藉由蚊蟲所媒介的病毒之一,罹患登革熱既影響民眾健康,也容易引起社會不安,近年來,在世界各地都備受矚目。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是傳播登革病毒的兩種重要病媒蚊,大多數登革熱流行區以前者為主要的傳媒。多數蚊蟲所媒介的病毒僅感染人類以外的動物,但有少數例外,如日本腦炎病毒可在人、豬與候鳥身上繁殖,黃熱病毒可感染人及猴子。目前資料顯示登革病毒是以人為主要的感染對象,猴子雖可被感染,但病毒增殖效率並不高。
登革病毒為球形,直徑約30~50 nm(奈米),內部是一個20面體的核殼,外圍則是雙層套膜,此套膜含脂質,而且嵌入外套蛋白和膜蛋白。核殼內的核酸含有一萬一千個核酸,為單股正相的核醣核酸(RNA),也就是說病毒內所含的核醣核酸不但具有感染性,而且可直接轉譯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質。
登革病毒必須在細胞質內進行複製,整個過程共可產生10種功能互異的蛋白質,其中殼蛋白(C)、膜蛋白(preM/M)、外套蛋白(E)為組合病毒的結構蛋白,尤以外套蛋白在病毒感染細胞及誘發抗體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他如NS1、NS2a、NS2b、NS3、NS4a、NS4b及NS5則為非結構性蛋白,它們是病毒複製及組裝時所需的酵素。
蚊子如何吸血
昆蟲的口器由大顎(一對)、小顎(一對)、上唇、下咽舌、及下唇(癒合的第二小顎,端部有唇瓣一對)所組成。蚊子的口器為了適應吸血的環境,已特化成刺吸式,其功能主要在穿刺皮膚與吸取血液,因此,蚊子在吸血時可以自病人的血液吸取或傳播病毒。但並非所有的蚊子都可媒介病毒,換句話說,若病毒被不適當的蚊子吸取,很快就會被腸道內的消化酉每破壞而失去活性,只有在病媒蚊(如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體內,病毒才能完成感染並複製。
蚊子的口器精緻複雜,其中下咽舌位於下唇內側中間,呈舌狀,端部有齒狀物,具調節唾管開口的功能,當蚊子吸血時,登革病毒隨著唾液沿唾管進入人體內。蚊子口器的切割功能,是由大顎、小顎執行,此二結構的末端都有微細的齒狀物,雄蚊的大、小顎均已退化,喪失穿刺皮膚的功能,只有靠攝取花蜜維持短暫的生命,也因此只有雌蚊才有傳病的能力。
雌蚊的吸血行為是由兩個肉質幫浦所調控,其中一個位於口腔至咽部的食竇幫浦,用來操控食物通道的基部;另一個是咽部幫浦,用來調節口部至中胸間的消化管運動,這兩個幫浦以括約肌和蚊子的中腸隔離。當蚊蟲吸血時,會先以唇瓣在皮膚表面探索,並反覆穿刺皮膚,以便選定最適當的吸血位置,而選擇標準主要是依據皮膚內微血管的分布密度。蚊子吸血時是藉下唇支撐,再將口針刺入皮膚,口針是上唇、大顎、小顎所組成可一體運作的結構,留在皮膚外頭的下唇,則向內彎曲成拱起狀。
蚊子吸血時,口針可直接刺入微血管,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劃破微血管,形成血池後再吸血,在叮咬過程中,病毒隨唾液進入人體。事實上,蚊子的口器並非只是一支會飛行的針筒,其唾腺至少含15種蛋白質。目前所了解的蚊子唾液中,含中性球誘集因子,它會將中性白血球聚集於叮咬處,造成發炎反應,並引起紅腫及丘疹。人被叮咬後常出現刺激性感覺,此乃是被叮咬者對蚊子唾液的一種過敏反應。這些過敏反應和嗜伊紅性白血球及體內組織胺的濃度增加,可能都有關係。
而唾液的另一成分速積肽(tachykinin)因有擴張微血管的作用,有助於蚊子順利吸取血液。此外,埃及斑蚊的唾液內含有腺酸水解酶(apyrase),這種酵素能將腺三磷酸(ATP)及腺雙磷酸(ADP)水解成腺單磷酸(AMP)及無機磷,此成分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功能,由於並非所有的蚊子均具此酵素,因此這種酵素並非是吸血成功的必要條件。
病毒在病媒蚊體內複製
登革病毒隨血液被病媒蚊吸入後,即暫時貯存於中腸腔內,中腸腸壁由單層表皮層細胞組成,中腸是蚊子消化血液及吸收養分的器官,也是病毒在蚊子體內建立感染的灘頭堡。病毒進入中腸後幾分鐘內就可能感染中腸的表皮層細胞,資料顯示只有具特殊受體或酵素的細胞才會被感染,這類細胞主要位於中腸的後段部分。病毒在腸壁細胞被複製後進入蚊子的血體腔,再分散至不同的器官或組織中增殖,最後的感染標的為唾腺。
蚊蟲有一對唾腺,每對唾腺又分三葉,均由單層的唾腺細胞及所環繞的唾管所組成,每一葉的唾管最後集合形成總唾管後,連至口器。病毒感染時並不限定於唾腺的哪一葉(側葉的感染率可能高些),病毒主要的複製處,是在唾腺細胞內質網的膨大部分,或是細胞質的圓形囊泡。當囊泡膜破裂,成熟的病毒顆粒即釋放至同一細胞內的端腔,然後匯集於唾管,當蚊子吸血時,再沿著蚊蟲口器注入宿主的體內。
登革病毒可能造成部分唾腺細胞受損,但對其功能並無明顯不利的影響,有時候反而使蚊子在吸血初期進行探索時,其口器穿刺皮膚的頻率有增加的現象,有助於病毒的傳播。一般相信,病毒能否感染唾腺是影響蚊蟲媒介病毒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能否順利釋出病毒更是關鍵的步驟,病媒蚊的唾腺一旦被感染,這蚊子便能終身傳播病毒。
從病毒進入蚊子中腸內,到唾腺感染病毒,這段約8~14天的時間稱為外潛伏期,其時間長短和環境的溫度、吸入的病毒量或病毒品系及蚊蟲種類有關,其中溫度的影響最為顯著。曾有研究指出,當氣溫為攝氏22度時,登革一型病毒在埃及斑蚊中的外潛伏期為9天,當氣溫降至攝氏16度,埃及斑蚊的感染力隨即下降,顯示其外潛伏期變長;若溫度再回升至攝氏22度,外潛伏期立刻縮短,病毒複製加速,蚊蟲即恢復其感染力。
這些資料反映出,外潛伏期在高溫下較短,傳播效率高;反之,病毒的複製緩慢,外潛伏期變長,蚊蟲傳播病毒的效率因而減弱。這個現象可以解釋,何以蟲媒性病毒在熱帶地區比溫寒帶地區容易流行的原因。
一隻飽食的蚊子,約吸血2~3
μ
l(10
-6
公升),因此蚊子從血液中獲取的病毒數目其實並不多,估計大約只有數千顆,但這些病毒在適當的病媒蚊體內複製後,可擴增至數百萬顆,擴增的病毒可能呈現多樣化遺傳結構的面貌。增殖後的病毒數目雖多,但經由病媒蚊傳播出去的,可能只有數百至數千顆,最終可能僅有某些的病毒族群被篩選並傳播出去。一般而言,病毒在自然界傳播的期間越長,同一病毒所產生的品系數就越多,而這正是病毒演化的動力之一。
患者的症狀及致病機制
由於登革病毒必須依賴蚊蟲傳播,因此在自然情況下,人類皮膚即是其唯一進入人體內的關口。當蚊蟲的口器穿入皮膚,病毒即釋放至叮咬處,再進入淋巴或血流。所以登革病毒進入人體後,進行複製的第一站應是皮膚。
皮膚中最早被感染的則是皮膚的樹狀細胞,樹狀細胞由骨髓生成,存在於周邊血液及淋巴器官內,約占所有單核球的1%左右,能呈現抗原以促成初期免疫反應。其次是皮膚組織內的巨噬細胞(朗格漢細胞)或淋巴球。樹狀細胞及巨噬細胞雖然具有促成免疫反應的功能,實際上也是病毒增殖的場所。
被感染病毒的白血球,沿循環系統散布至淋巴、肝、脾等處的網狀內皮系統中,然後在人體內再大量複製。因此在宿主的血液循環系統中,產生大量病毒顆粒,此段過程稱為宿主的病毒血期,通常始於臨床症狀出現前二天,而止於症狀出現後五天左右。從病毒進入患者體內,到出現臨床症狀約需五至八天,症狀通常可持續五至六天。
罹患登革熱的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噁心等,後期症狀則有關節及肌肉疼痛、出紅疹,嚴重者甚至出血、休克或死亡。和許多其他由節肢動物為傳媒的病毒感染情形相似,有相當高比例的被感染者僅有初期症狀,甚至呈現無症狀的隱性感染。
當患者的血液出現足量的中和抗體時,病毒逐漸被清除殆盡,患者亦進入康復期。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在人體內可長期存在,因此患者對同一血清型的病毒有終身免疫能力。
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症候群)除了會出現典型的登革熱症狀外,因血管通透性增加,患者在發病後三至七天血漿大量滲出、血小板遽減,死亡率高達5~15%。從組織學的觀察,發現血管內皮細胞(組成血管壁)並未被破壞,因此患者的內出血現象,可能是由於凝血功能異常所造成,而非血管結構受損所致。至於引起疾病的確切原因目前仍無定論,但可能和不同血清型的二次感染,或是所感染病毒品系的毒力強弱有關。
登革熱的流行通常與病媒蚊孳生關係密切,而蚊子傳播登革熱的機制十分複雜,然就生物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倒是個引人入勝的自然現象。無論是病毒與宿主(包括人和蚊子)之間的關係,或是彼此間的交互作用,都仍有許多令人不解的奧祕,而抑制病毒傳播的良方,也許就蘊含其中,有待識者勇闖藩籬,深入探索。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3年8月,368期,54 ~ 59頁
登革熱(34)
埃及斑蚊(14)
白線斑蚊(6)
蚊蟲(21)
RNA(15)
酵素(32)
AP(4)
淋巴(7)
免疫(50)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9/30
病蟲害預測靠AI?智慧農業背後的演算法故事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7/31
從黑潮找電力,從鯨豚找答案 能源轉型走向海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5/30
從樣本到全貌,估算森林中藏著多少「隱形生物」?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