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透過Lyft與Uber解決醫療照護可近性問題

106/04/25 瀏覽次數 1242

交通是醫療照護可近性的老問題

 

可近性(accessibility)是醫療照護體系規劃的重要考量,希望病患能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照護服務。影響病患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照護服務的關鍵因素就是交通可近性,所以大多數國家都會規劃緊急救護系統,透過救護車(甚至直升機),將緊急病患(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頭部外傷或大面積燙傷的病患)在黃金治療時間內遞送到醫院。但是,大多數醫療體系規劃者卻很少針對非緊急病患的交通可近性問題進行規劃。

 

高齡化社會就醫交通問題更嚴重

 

隨著人口逐漸高齡化,罹患慢性病的比例增加,規律就醫的需求增加。罹患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必須每個月去醫療院所拿藥,失能者必須規律去醫療院所復健,洗腎病患每週三天要去醫療院所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這些規律就醫都需要交通工具。住在都市的慢性病患或高齡者,或許有方便的公車或捷運等大眾運輸系統,比較沒有交通可近性問題。

 

    在沒有方便大眾運輸系統的鄉下,就必須自己開車去就醫。但是隨著年齡老化,老人因為關節疼痛或體力衰退,自己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也有困難。老人有時會請子女或鄰居幫忙開車載自己去醫院就醫,但是也很不方便。在台灣,許多偏鄉有小黃計程車會幫忙載老人去市區醫院看病。但是老人在醫院要等很久或看很多科,計程車司機等很久,所以索價非常高,老人也常常負擔不起。老人因此不規律就醫,一直要到緊要關頭才就醫,常常延誤治療好時機。

 

美國醫療保險開始給付就醫交通費

 

不只台灣有上述老人就醫交通問題,美國地廣人稀且貧富差距大,老人與窮人就醫交通問題嚴重。美國公立的老人醫療保險(Medicare)與醫療補助(Medicaid)或私立的醫療保險公司為了提高慢性病患規律就醫,開始補助非緊急的交通載送費用。保險公司寧願花小錢補助交通費用,不希望病患因為不規律就醫而衍生嚴重疾病(譬如腦中風或急性心肌梗塞)花大錢。但是,這些交通載送服務,主要由民間的租車業者提供,常常因為車輛調度問題讓病患等待過久。統計發現在洗腎病患當中,依賴載送服務的病患,就比其他人更容易錯過洗腎治療。再者,這些租車業者的價格也相當高。

 

LyftUber可以解決就醫交通問題嗎?

 

在網路與智慧手機衛星定位的時代,Lyft及Uber等新型的交通服務型態應運而生。前陣子在台灣沸沸揚揚的Uber就是運用App綁定用戶信用卡,加上定位功能,即時聯繫在附近司機,享受高檔(黑頭車)乘車接送服務。最近在美國比較流行的是Lyft,同樣也是呼叫車輛接送的App,但是與Uber不同,沒有黑頭車,也不是XX大車隊,是民眾的車輛。也就是說,透過Lyft,每個人都可以申請成為司機!當然了,申請成為Lyft的司機,需先經過家世背景的調查,包括個人基本資料、過往的社會記錄(必須無犯罪記錄)以及開車記錄(無酒駕或車禍記錄)等。

 

在美國,Lyft開始成立「守門人」(Concierge)平台提供就醫接送服務。當病患需要非緊急載送服務時,可以聯絡自己所屬的保險機構,保險機構再透過這些平台調動司機到現場載送病患。目前「守門人」還沒直接連結上保險機構,而是暫時透過特殊的醫療載送仲介機構(National MedTrans)連結上紐約及加州政府所提供的醫療保險計畫,以提供初步的載送服務。

 

病患相當滿意Lyft就醫交通服務

 

初步統計發現,病患的等待時間下降了30%,搭乘花費下降了將近三分之一,病患的滿意度則達到了80%。「守門人」平台的特點在於,就算病患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也能透過一般電話請求載送服務,而未來Lyft業者希望可以不透過仲介,直接連結上各家保險機構,讓病患的需要可以更直接而迅速的傳達至「守門人」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般民間負責載送非緊急病患的司機,沒有醫療背景,也沒有受過醫學相關的訓練。但是透過經驗的累積,面對老年病患會有較高的熟悉度而能提供更貼心的服務。例如他們知道車子開慢點能讓病患較舒服,也會更有技巧的幫助病患上下車。這部分是Lyft和Uber司機的劣勢,必須由業者特別安排訓練,或是在司機接送病患前,特別傳訊息給司機提醒注意事項,來確保病患被載送的過程感到舒適。

在宅醫療也可以使用LyftUber交通服務

 

除了將病患載送至醫療機構,Lyft和Uber也可能與另一新的概念「在宅醫療」結合:搭車的不再是病患,而是醫療人員。近期,Uber已與英國一家健康照護機構Cera簽約,其醫療人員將能搭乘Uber,到府為癌症病患或失智症患者提供醫療照顧。在未來的幾年,隨著長照政策與在宅醫療的發展,我們將持續的檢視這類新穎且數位化的載送服務,是否能有效解決醫療照護可近性的問題。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呂宗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