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缺乏相關的健康問題及影響哺餵母乳的嬰兒之生長與發展
105/06/29
瀏覽次數
1914
賴苡汝|
義守大學營養學系
鋅在人體內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人體內有超過200種以上的金屬酶(metalloenzymes)需要有鋅原子存在才能發揮作用。這些金屬酶所參與維持身體機能的重要活動包括能量代謝、酒精代謝、蛋白質代謝與相關的人體生長和發育、抗氧化防禦作用、免疫反應和體內的酸鹼平衡。鋅也與穩定人體細胞膜蛋白、基因轉錄因子及部分賀爾蒙的結構有關。鋅缺乏的臨床症狀包括生長遲緩、性腺機能減退、皮膚表面粗糙、食慾不振、嗜睡和併發感染等,也和細胞調節性免疫功能不全有關。最早被醫學界注意到鋅缺乏的問題是在1961年從一位21歲的伊朗男子所表現的臨床症狀而診斷出來。很多慢性病的病患也都有鋅缺乏的問題,包括慢性肝病、慢性酒精中毒、吸收不良症候群、慢性腎臟病,甚至惡性腫瘤等,因為這些疾病的狀態會影響到鋅在體內的運輸與吸收。
醫學與生物學中的微量元素雜誌(Journal of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在2014年所發表的文章提到,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開發中國家有20億人口有鋅缺乏的營養問題。因為這些開發中國家的膳食主要是穀類,含有大量的植酸(phytate),而植酸會和鋅螯合(chelation),影響鋅的吸收。開發中國家鋅缺乏的問題也和當地居民的吃土行為及受寄生蟲侵襲有關。嬰兒缺鋅也會造成嚴重的(甚至致命的)腹瀉、生長遲緩、維生素A功能不全和肺炎(可能由於免疫功能不全)。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近70個國家以鋅治療嬰幼兒的急性腹瀉及嚴重呼吸道感染,拯救了數百萬名幼兒的生命。另外, 有一種嚴重的鋅缺乏問題稱為腸病變性肢端皮膚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 AE),常出現在出生幾個月的嬰兒身上,屬於一種致命的正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這種病患調控鋅吸收的基因突變,患者無法吸收食物中的鋅,而造成嚴重的鋅缺乏,如果不給予鋅補充劑治療是會致命的。從1984年起,鋅含片(zinc lozenges)也被用來治療一般的感冒,主要的作用機轉可能是鋅可以降低氧化壓力、減少促發炎的細胞激素釋放,還可以當作抗病毒劑。
威爾森氏病(Wilson’s disease)是一種染色體異常的遺傳疾病,銅離子會不正常累積在肝臟、心臟、大腦、腎臟,和其他器官,造成器官衰竭。接受青黴胺(penicillamine)當作去銅劑治療的威爾森氏病患者,也被發現有嚴重鋅缺乏的問題。現在有研究發現口服鋅可以降低銅離子,而用來治療威爾森氏病,因為鋅可以誘導腸道金屬硫蛋白和銅離子結合,減少銅離子釋放到血液循環中。目前鋅被發展成有效治療威爾森氏病的藥物,1997年通過美國FDA的核准,兒童每天的劑量為50~75 mg的元素態鋅,相較於其他藥物,鋅比較沒有毒性,且不會造成畸形,可以適用到任何年齡的病患,甚至是孕婦。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寶寶出生後前六個月能完全哺餵母乳,六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餵母乳至二足歲。一般足月產的嬰兒體內所儲存的鋅足夠維持4~6個月,而母乳中的鋅濃度在開始哺乳的初期濃度最高(>3 mg/L),大概三個月後開始下降,到六個月時濃度低於1mg/L,因此完全哺餵母乳的嬰兒從第四個月起,有可能會出現鋅攝取不足的狀況。亞太臨床營養雜誌(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在2015年刊登了一項在泰國進行的研究,針對158位出生4~6個月的健康嬰兒及其母親進行調查,發現嬰兒鋅缺乏(血漿鋅濃度低於10.7μmol/L)的盛行率在完全哺餵母乳、完全哺餵配方奶和混合組分別是14.9%, 5.3%和2.9%,參與研究的媽媽母乳平均鋅濃度為1.57 mg/L。該研究也發現,有鋅缺乏的哺餵母乳嬰兒其母體鋅濃度也明顯較低,母乳中鋅濃度和嬰兒血漿鋅濃度及母體血漿鋅濃度有正相關。營養與代謝年鑑(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在2013年刊登的文章中提到,母乳中鋅的生物可利用率較配方乳高,但母乳中若鋅含量低,完全補餵母乳之嬰兒仍可能出現鋅缺乏的問題,有研究指出哺乳婦母乳中之鋅含量若低於在乳腺中主動運輸的臨界值,則由膳食中補充鋅會有幫助提高母乳中的鋅含量。除了注意母乳和配方乳中的鋅含量外,在副食品中強化鋅等微量營養素也是減少嬰兒出現鋅缺乏問題的方法,有研究發現在植酸含量低的穀類中強化鋅,對於幫助嬰兒達到鋅需求量的效果和以紅肉為副食品的效果相同。
結論: 嬰兒從出生四個月後,注意鋅營養狀況,可以減少因鋅缺乏所造成的腹瀉、生長遲緩、嚴重呼吸道感染,甚至腸病變性肢端皮膚炎等,而提高四個月後嬰兒鋅營養狀況的可行方式,包括增加哺乳婦的膳食鋅攝取量、配方奶強化鋅,或以強化鋅的低植酸穀類或紅肉為副食品。
備註
感謝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I, MOST 104-2515-S-214-001」。
責任編輯:蔡夙穎
審校: 王英基、黃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