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生物學中的微量元素雜誌(Journal of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在2014年所發表的文章提到,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開發中國家有20億人口有鋅缺乏的營養問題。因為這些開發中國家的膳食主要是穀類,含有大量的植酸(phytate),而植酸會和鋅螯合(chelation),影響鋅的吸收。開發中國家鋅缺乏的問題也和當地居民的吃土行為及受寄生蟲侵襲有關。嬰兒缺鋅也會造成嚴重的(甚至致命的)腹瀉、生長遲緩、維生素A功能不全和肺炎(可能由於免疫功能不全)。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近70個國家以鋅治療嬰幼兒的急性腹瀉及嚴重呼吸道感染,拯救了數百萬名幼兒的生命。另外, 有一種嚴重的鋅缺乏問題稱為腸病變性肢端皮膚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 AE),常出現在出生幾個月的嬰兒身上,屬於一種致命的正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這種病患調控鋅吸收的基因突變,患者無法吸收食物中的鋅,而造成嚴重的鋅缺乏,如果不給予鋅補充劑治療是會致命的。從1984年起,鋅含片(zinc lozenges)也被用來治療一般的感冒,主要的作用機轉可能是鋅可以降低氧化壓力、減少促發炎的細胞激素釋放,還可以當作抗病毒劑。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寶寶出生後前六個月能完全哺餵母乳,六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餵母乳至二足歲。一般足月產的嬰兒體內所儲存的鋅足夠維持4~6個月,而母乳中的鋅濃度在開始哺乳的初期濃度最高(>3 mg/L),大概三個月後開始下降,到六個月時濃度低於1mg/L,因此完全哺餵母乳的嬰兒從第四個月起,有可能會出現鋅攝取不足的狀況。亞太臨床營養雜誌(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在2015年刊登了一項在泰國進行的研究,針對158位出生4~6個月的健康嬰兒及其母親進行調查,發現嬰兒鋅缺乏(血漿鋅濃度低於10.7μmol/L)的盛行率在完全哺餵母乳、完全哺餵配方奶和混合組分別是14.9%, 5.3%和2.9%,參與研究的媽媽母乳平均鋅濃度為1.57 mg/L。該研究也發現,有鋅缺乏的哺餵母乳嬰兒其母體鋅濃度也明顯較低,母乳中鋅濃度和嬰兒血漿鋅濃度及母體血漿鋅濃度有正相關。營養與代謝年鑑(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在2013年刊登的文章中提到,母乳中鋅的生物可利用率較配方乳高,但母乳中若鋅含量低,完全補餵母乳之嬰兒仍可能出現鋅缺乏的問題,有研究指出哺乳婦母乳中之鋅含量若低於在乳腺中主動運輸的臨界值,則由膳食中補充鋅會有幫助提高母乳中的鋅含量。除了注意母乳和配方乳中的鋅含量外,在副食品中強化鋅等微量營養素也是減少嬰兒出現鋅缺乏問題的方法,有研究發現在植酸含量低的穀類中強化鋅,對於幫助嬰兒達到鋅需求量的效果和以紅肉為副食品的效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