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遠離生活毒物

94/08/04 瀏覽次數 7161
現在人做事積極,但是為何常常徒勞無功呢?這是因為我們雖然不缺乏執行力,但卻缺少邏輯思考能力。倘若邏輯不對,思考方向不對,面對問題時無法正確分辨,以至於結果偏差,無功而返。而科學是一種思考邏輯很強的學問,可用來分辨問題、解決問題。只不過,科學不等於全部的實際民生問題,在應用時不可以嘩眾取寵、危言聳聽,也不該斷章取義、以偏蓋全。以下就一點一滴的事實與科學觀念來探討生活中的健康保護之道。

用科學知識趨吉避凶

中國人講求趨吉避凶,科學知識正好協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就好像為股票做風險分析一樣,投資人為了獲利而做分析,希望找到最有效的投資策略。在生活中我們若能透過科學方法為人體健康做環境風險分析,預先知道環境中各種毒物的毒性大小,以及人體可接受毒物的濃度是多少,就能遠離毒害,趨吉避凶地過日子了。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生物性與非生物性的物質,包括植物、動物、空氣、水、土壤。所謂的生態學,就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人類目前正面臨著重大的環境危機,因為地球生態系中的人口太多,使得資源消耗過多,消耗一多,破壞就多,破壞多,污染就多,能源消耗就很嚴重。而且,人口與污染多到環境無法自行回復原來的乾淨模樣,使得環境緩衝能力下降,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是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危機。

例如酸雨的肆虐和臭氧層遭到破壞,已成為人類生存環境中的兩大危機。倘若你覺得頭髮變少了,那麼,是不是酸雨淋太多了。酸鹼值小於5.6的雨叫做酸雨,2002年基隆雨的年平均酸鹼值是4.9,臺北雨的年平均酸鹼值是5.1,若是常淋雨就有可能因為酸雨的侵蝕,讓皮膚受到刺激、頭髮變少。而臭氧層遭到破壞後,直接接受陽光照射的人,受紫外線傷害的機會也增加了。

地球生活環境中有四大定律,一是物物相關定律,意指具生命與不具生命的萬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的關係。第二是物有所歸定律,是指所有物質都以氣態、液態或固態中的某一種形式存留在地球上,無論最後跑到哪兒,都有一定去處,不會在地球上消失。第三是自然善真定律,指的是只有自然才能體認什麼是真,而環境中最自然的東西就是最好的。第四叫做種瓜得瓜定律,也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意思。人類對環境所做的破壞或污染是會回到人類身上的,這也是因果報應的意思。

在這四大定律下,只要作一點點改變,就可能改變整個世界。舉例來說,如果一對相戀中的男女分手了,就可能改變整個世界,怎麼說呢?因為這個男的會再與別的女孩交往,而原先的女孩也會去找其他男孩,如此一來,有可能把別人的關係也改變了,最後整個世界就跟著改變。這個例子有些誇大,但這就是物物相關的道理。

有一本書,書名是《迷幻藥,外星人,還有一個化學家》,作者穆里斯(Kary  Mullis)是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了追求卓越,他日以繼夜地研究迷幻藥,甚至親自服用以了解個中玄妙,結果有時候出現幻覺,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在容貌上也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得獎,書中寫的就是整個經過情形。

看完這本書以後,我開玩笑地下了一個結論「追求諾貝爾獎有害健康」。有些學生聽了很高興,認為從此不必用功念書囉!這個想法當然是以偏蓋全、斷章取義,我的真正意思是,在追求人生各方面的成長與成就的同時,應該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功成名就後再來後悔。

影響健康的數據

至於哪些因素會影響健康,減少人類壽命呢?貧窮、疾病平均減少人類7到10年壽命,男人比女人平均少7.5歲,體重超重平均達35%的減少6年壽命,空氣污染平均減少5個月壽命,愛滋病平均減少3個月壽命,毒性廢棄物平均減少4天壽命,搭飛機則平均減少1天壽命。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是機會與機率的問題,若要保持健康就該注意影響健康的各種機率大小,以便為生活做調整。

對健康所應抱持的態度與觀念,正確的順序是健康促進、健康保護與預防性醫療服務。對於能夠促進健康的事應該每天去做,例如運動、均衡營養、保持心情平和等,執行的原則是持之以恆。生活環境中充滿危險,例如騎機車要戴安全帽,否則發生事故時的喪命機會很大。另有很多職業、工作環境與性質都很危險,甚至連食品、藥物也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然而,只要知道危險在哪裡,避開它,就是追求健康的基本態度。

定期做健康檢查,或生病時儘速治療,則是預防性醫療行為。該注意的是要選擇醫療品質較好的醫院,且要選對醫生,千萬別以為把自己交給醫生就沒事了。因為醫生一次看這麼多病人,免不了會有所閃失,如何避免閃失是我們應該保有的就醫態度;一旦注意到了,就會花心思關心醫生說的話,或許再聽聽第二位醫生怎麼說,如此一來,生命、健康可多一層保障。

自由基過多 老得快

一般認為,外貌皎好、不易衰老的人,可能是因為基因好。然而在科學上發現,即使是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如果生活方式不一樣,經過10年、20年以後,兩人的老化程度會有天壤之別。其實影響外貌老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是飲食、酒、運動、抽菸、醫療、疾病、壓力……其中又以陽光和抽菸的影響最大。

身體會老化的原因,一是受到荷爾蒙分泌減少、器官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等影響而自然老化;一是抗氧化能力下降,也就是體內自由基過多,使得細胞受傷害,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而老化。然而自由基又是什麼呢?一般而言,化學分子都很穩定,如果化學分子中帶有一個未配對電子時就變成自由基,這時它非常不穩定,活性很強。自由基會在體內攻擊細胞、組織而使身體受害,只是這些自由基又打哪兒來呢?有很多是由環境因素造成,也有很多是藏在藥物裡的化學物質。

抽菸、紫外線、污染物質、放射線等環境因素會產生自由基,另外如抗癌藥物、麻醉劑、止痛劑等也會在體內產生自由基。當自由基和身體裡的抗氧化物質拉扯對抗時,如果抗氧化物質多一些,身體就沒問題;如果被拉過去,細胞就容易受害,就會生病。因此,體內有過多自由基時,不但容易老化,健康也受危害。

毒害廢棄物 很難消失

臺灣有很多工廠與學校,這些地方都很容易製造污染。比方說學校實驗室裡的化學品廢液,是不是都倒到水槽裡了呢?等一會兒又沖到哪兒去了?這些都是廢棄物,不管用什麼方法處理,最後不是在空氣裡、就是在水裡、在土壤裡,或在食物裡,而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健康。

即使現代科技已非常進步,但是美國仍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廢棄物只有20%可回收或燒掉。如此說來,其他的80%到哪兒去了呢?或許埋起來,或許被丟棄在某一個地方,或許已經用別的方式處理掉了,但這些廢棄物,尤其是毒害性廢棄物,依然在我們周圍。這現象會造成什麼後果呢?我們從「癌」這個字來看,這個字可以解析為「吃、喝、吸進不好的東西,在體內堆積如山」所形成的,而在造成癌症死亡的各種環境因子中,其中約有35%來自飲食,30%來自抽菸。

如果說,吃了堆積如山的食物以後容易得癌症,是不是表示我們吃的食物不夠安全、不夠乾淨呢?前陣子報上出現有機蔬菜被檢驗出農藥,並被勒令從超市貨架上撤下來的報導,新聞見報後大家難免對有機蔬菜喪失信心,或許不再堅持購買。想想看,新聞中不也曾報導金線魚含有甲醛,市售麵線六成中添加防腐劑,養殖鮭魚含有致癌毒素等問題,但是,大家仍然吃這些食物,不是嗎?那最好的因應之道又是什麼呢?

人類靠食物維生,但因太多食物含有毒物,所以在吃食物前最好先弄清楚,吃多少量對人體較無影響。美國《科學》雜誌曾報導建議,一個月吃蘇格蘭養殖鮭魚不要超過一次,該雜誌先針對養殖鮭魚做全球性評估後,再根據鮭魚含有的有機污染物做分析,最後告訴讀者該如何健康地吃鮭魚。只是,到底污染鮭魚的毒素又是些什麼呢?被檢查出來的毒性物質包括多氯聯苯、DDT、農藥、戴奧辛……等總共14種之多,然而這些毒素的濃度到底高到什麼程度呢?這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此外,市售垃圾食物中放了很多食品添加物,這些添加物會影響腦部發育,使人行為產生偏差。現代年輕人脾氣比較火爆,容易和同學吵架,有可能與他們從小吃了很多垃圾食物有關。因為這些化學物質會影響腦部發育與腦神經傳遞,致使孩童行為偏差。科學界也發現,把脾氣乖張有暴力傾向的人送往一處安靜環境,並提供乾淨且蔬果較多的食物,兩周以後,這些人的情緒變得比較平和。

另有些五、六年級小女生的生理周期提早到來,或有些孩子的行為衝動偏激,經調查發現,這些孩童都特別喜歡吃某些垃圾食物。這些食物的油脂很高,並帶有許多化學物質,容易引起心焦氣躁、易怒、不穩定、缺乏集中力、容易疲勞、睡不著、心情低落、噁心、頭痛等現象。整體而言,不管透過什麼途徑,飲食過量容易傷害人體,脂肪過多除增加肥胖的機會外,也容易因脂質過氧化而產生很多自由基。所以說,飲食行為與型態對健康影響很大。

評估毒物

另一個值得關心的話題是:臺灣罹患肺癌者愈來愈多,而女性癌症患者中也以肺癌最多。根據研究發現,這當中50%與油煙有關,30%與抽菸有關,20%與戶外空氣污染有關。雖然如此,我們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有害化學物質各有各的標準濃度和可接受的食入劑量,只要食入劑量在標準以下就不致受傷害。

例如臺北人喝的水,水中碳酸鈣含量在50 ppm以下,而高雄人過去喝的水,水中碳酸鈣含量超過300 ppm,不好喝,會澀,有水垢,但對健康沒影響。因為,碳酸鈣400 ppm以下的水是符合自來水標準的,只要乾淨衛生就是好水,只是不一定好喝而已。

談到標準,一般人印象最深的是男人或女人的身高、體重或三圍,而且都想達到理想的標準,至於食物的有害物含量標準則鮮為人知。有一年柳丁被檢驗發現含有砷(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柳丁價格因此大跌,其實大家不必害怕,因為柳丁的砒霜含量,比自來水標準所允許的濃度還低。那次事件是因為果農違反了禁止噴灑含砷酸鉛抑酸劑的藥劑法令,爾後人們又在柳丁上發現殘留砒霜所引起的。當然,果農的作為不為法律允許,但因所含的砒霜濃度低,從濃度、劑量上來看,當時的柳丁對人體並無害處。

戴奧辛毒性最強

由此可知,倘若知道安全標準就有機會趨吉避凶。例如自來水公司為了消毒、殺菌的緣故,在水中添加化學物質「氯」,氯會和自來水中的有機雜質作用而產生三氯甲烷等物質。在水質較髒地區就可能添加較多的氯,相對地,就容易產生較高濃度的三氯甲烷。這些物質會隨洗澡時的熱水慢慢釋放到空氣中,所以我們洗澡時有可能會吸入三氯甲烷等揮發性有機物。

根據2002年中國醫藥學院吳焜裕教授所做的研究發現,若以每個人70歲的壽命來看,倘若每天淋浴一次,每次洗澡12.7分鐘,浴室大小7.5立方公尺,每分鐘沖淋用掉7.5公升的水,再依據行政院環保署公告的管制標準,評估國人一生中因洗澡吸入揮發性有機物而影響健康的機率,其最高罹癌機率是最低的55倍。但是我們不必過度驚慌,因為,我們不會在70年內都在同一個條件下洗澡,如果洗澡的次數或時間減少,或在夏天改洗冷水澡,這些改變都會讓結果跟著改變。

甲醛是另外一種疑似會致癌的物質,在很多黏著劑裡都有,長期接觸以後會讓人免疫力下降,並出現過敏性接觸皮膚炎,或自發性流產等症狀。尤其剛裝潢完工的房子,甲醛濃度含量可高達0.45 ppm,即使完工後3個月,濃度仍可達0.1 ppm,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建議的標準濃度卻只有0.08 ppm。

從科學實驗上證實,防腐劑、多氯聯苯、氯仿、DDT、甲醛、戴奧辛等毒物中,戴奧辛的毒性最強,只要一點點就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而毒物入侵的方法有很多種,可透過擴散,或經由別的東西帶進去,一旦進入人體後,再逐漸分布到器官中,甚至跑到脂肪、骨頭、肌肉裡儲存起來,或者透過汗水、呼氣、尿液、糞便排放出去。

一般說來,身材較胖者體內有機會含有比較多的毒物,主要因為這些有毒化學物的特性屬於脂溶性,容易累積在脂肪裡。另有一些物質也會影響基因,引起突變、細胞死亡、引發癌症,甚至會遺傳後代。

在生活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則是塑膠類製品。因為,燃燒PVC會產生有機氯與戴奧辛,戴奧辛是一種世紀之毒,這是環保單位極力呼籲放棄使用塑膠袋的原因之一,而且連塑膠瓶、塑膠容器的使用都要小心。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拒絕用保麗龍盛裝食物,因為保麗龍遇熱後或許有可能釋出有毒物質,如果再加點酸的東西,更容易讓塑膠溶出有毒物,所以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不只是環保觀念,也是重要的健康之道。

風險分析與管理

毒物的存在讓生活環境充滿危險,所以我們要做健康風險分析,先知道毒物從哪裡來,會有什麼反應,再估算生活中暴露多少危險,再和這些物質所帶來的利益做比較分析,最後決定如何選擇,或是吃喝多少量。危險與風險,是一種可以用科學方法計算出來的機率,例如騎機車不戴安全帽比住在核能電廠20英里內150年還危險,因為前者的死亡率相當高,而後者只會增加百萬分之一的危險。

至於化學物質會不會影響健康,通常須以毒性、濃度、接觸頻率、接觸時間等因素做評估。倘若毒性大、濃度高、接觸頻繁、時間長,危險就大。若無法避開前兩個因素怎麼辦呢?就以少吃來分散風險,而且不要長期食用某一類食物。尤其某些干擾荷爾蒙作用的化學物質,有可能改變人類行為、智力與組織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微量的化學毒物藏在看不到、摸不到、聽不到的地方,該如何面對或做些什麼,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