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自由奔放卻毫不妥協–張宏浩精采豐富的研究之路

102/05/13 瀏覽次數 12636
「我的研究興趣非常廣泛,」臺大農業經濟系副教授張宏浩說,「在研究議題的選擇上,我非常自由奔放。」的確,就張副教授歷年的研究題目來看,從農業政策、農家經濟福利到消費健康的議題都有。而興趣廣泛、觀察力敏銳的他,在應用經濟這個領域中,希望以經濟方法來看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滿足自己內在汩汩不絕的求知欲。
 
回台6年論文質量豐富
 
2006年才從美國康乃爾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拿到博士學位回國的張副教授,短短的6年期間就發表了近五十篇論文,其中又有近十篇發表於全球排名前15%的國際期刊中。因此,張副教授兩度得到臺大生農學院的「傑出年輕學者學術研究獎」,2011年更被教育部選送至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1年的訪問學者。
 
「剛回國任教的前三年,我幾乎每天都待在研究室裡,直到晚上12點才回家。」張副教授說。身為系上年輕的老師,有許多課程都是新開的,於是他白天得準備教材,但偏偏腦袋裡放著許多有興趣的研究題目,這些題目就只能利用下課後的時間鑽研。
 
不光如此,張副教授的許多研究主題都是與國外學者共同主持的,為了配合雙方的時差,他總是在晚飯過後才開始進行電話會議。黑夜中總是燈火通明的研究室不是為了拚升等,而是為了嘗試將別人沒做過的、自己也有興趣的議題一一實踐出來,「甚至在和國外學者相互勉勵的情況下,別人還會不斷敦促我往前,讓我沒辦法偷懶。」他笑著說。
 
出國為了開拓自我視野
 
大學、碩士班都在臺大農經系攻讀的張副教授,其實在碩士階段都還未確認自己未來的方向。而會到美國繼續念博士,是因為哥哥的一句鼓勵:「到國外念書才能真正開拓自己的視野。」因此決定前往長春藤聯盟中唯一有農經系的康乃爾大學就讀。
 
「我第1次出國就是去留學,這對我來說不只是求學,更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回憶。」張副教授說,而這些重要回憶主要來自於文化衝擊,「我遇到的第1個阻礙就是語言,尤其在讀書小組會議上,吃足了語言不夠好的苦頭。」入學時沒申請到獎學金的他,為了第2年的獎學金,他每天埋首書堆,並且常常是圖書館閉館前最後一個走的人。
 
然而,有了獎學金後,文化衝擊的問題並未隨之消失。由於東方人多半出身拘謹的教育環境,大家總在既有的框架下尋找研究主題,但西方老師比較自由奔放,研究思惟上較不受傳統束縛、較直接,因此留學生總會遇上適應不良的問題。

但張副教授說:「還好我很幸運,碰到的兩位指導老師,一位是Richard N. Boisvert,他很有耐心地教導我了解美國人的思惟,另一位老師是比較年輕的David R. Just,他做的議題挑戰性較大,例如食物包裝、分量大小如何影響肥胖,這種思考邏輯影響了我後來的研究方向。」
 
研究議題廣泛且有趣
 
張副教授深受這位老師的影響,也因此走上了最具挑戰性、議題廣泛的研究之路。例如,他曾經和美國阿肯薩斯大學農經系教授Rodolfo M. Nayga Jr. 完成一項速食消費行為對兒童快樂感的研究,發現速食雖然容易讓兒童肥胖,但也讓他們比較快樂。另外,他也比較憂鬱症患者和正常人對於菸價的反應,發現憂鬱症患者因為成癮性較高,因此對菸價的反應不敏感,即便那些年菸價不斷調高,但對於憂鬱症患者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不只如此,他也發表過「一味加碼老農津貼只會讓務農人口更加老化」的論點。他發現領取老農津貼的條件之一必須要擁有一定面積的農地與符合一年中至少務農時間的規定,因此不斷提高津貼金額只會成為老農退休、下一代繼承農田的阻礙。甚至,他也和政大經濟系翁永和教授共同研究4種不同體重的流鶯與其性交易價格的關係。
 
這種種不同領域、不同思惟的研究主題,其實來自於張副教授平日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喜歡與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者聊天所得到的靈感。以速食消費行為對孩子快樂感的研究來說,就是張副教授一次在麥當勞排隊買東西時,看到一對母子因為要不要買炸雞而爭執,媽媽說:「你不能再吃炸雞了!」但孩子卻坐在地上哭鬧不休,這也讓張副教授開始思考「速食和不快樂」的關聯性究竟為何。
 
至於老農津貼的議題也是張副教授長久在農村做田野調查,發現下田的農夫步履都很蹣跚,一問之下才發現年紀也很大,這讓他開始思考為何老農選擇不退休的主因。
 
而這些研究不僅讓人更了解社會現象發生的真實原因,更希望能提供給政策制訂者參考。而張副教授也希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能著重於臺灣離婚率高的外籍配偶,並想了解她們所孕育的新臺灣之子和一般臺灣小孩之間各種落差的情況與原因。
 
研究者要具備基礎能力
 
也因此,在張副教授多元的研究面向下,他希望自己帶出來的學生也和他一樣,試圖找到生活中不一樣的觀點。
 
「我要求我的學生要喜歡他想研究的主題,並且對他選擇的主題有感動。」他說。願意分享的他,對研究生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具備「態度」。何謂態度?「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按部就班的能力,於是我要求和我做研究的學生要具備真正的基礎能力,這不是說要學著如何寫出一篇高階的論文,而是要懂得如何去圖書館找文章、如何上網找資料、甚至要會用影印機,並且以學校課業為主,不要老想著趕快考到執照出社會,才能把研究真正做好。」張副教授說。
 
執教鞭六年來的張副教授已經帶過十多個研究生,他形容自己在和學生相處上很好溝通,學生在課堂上想吃東西都可以,唯獨對於學生研究態度、方式的要求格外嚴謹,「我希望自己的學生在學術上所做到的,和當初我的老師所要求我的一樣。」他說。
 
也因此,身為老師,張副教授很隨和、和學生打成一片,相較之下,他在做學問上卻是吹毛求疵,從對學問的態度、研究的基本功,到如何找尋社會議題,一路秉持著毫不妥協的精神。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