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為學生點燃熱愛科學的火炬─張君豪老師

103/01/13 瀏覽次數 6434
對於成立只有短短5年的新竹縣成功國中來說,如何在少子化的趨勢中存活下來,建立學校的口碑是創校時的一大考驗。然而,靠著校內成立的「科學研究社」,該校卻能在高社經地位的竹北地區闖出名號,和其他老學校一較高下,背後推手就是該社指導老師張君豪。
 
科學研究社是成功招牌
 
成立只有4年的科學研究社現在儼然是成功國中的招牌。因為2010年該社第1年成軍就拿到了新竹縣科展團體組第3名,參賽12件作品中獲獎率達66%。次年,該社更拿下新竹縣科展團體組第1名,參賽的16 件作品獲獎率高達95%。
 
到了2012年,該社的舞台也從縣升級為全國,有2件作品取得了國展資格。今(2013)年,該校在新竹縣科展中的參賽作品高達25件,其中更有5件擠進全國科展之列。同時,原本第1年僅有30位學生的社團,也擴充到現在近六十人的大社團。
 
這些好成績的背後,社團指導老師張君豪功不可沒,而他所付出的心力也比一般社團老師多出許多。光是今年7月,他就帶著學生參加第53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而趁著孩子們的記憶猶新,8月中,他又帶學生到交通大學參加全國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看著自己一手調教出的學生在台上有模有樣地發表報告,他卻沒能有空在旁欣慰,就得跟其他老師一起討論下年度的科學探究計畫。更不用說該社每學年所要探究的內容也由他一手主導,而像社團學生外出參訪、請知名科學家前來演講、招生時為該社宣傳、開學後投入新社員審查等,都是他為了推動社團得做的事。
 
全台灣像這樣的科學社團其實不多,也很少老師願意花這麼多心力投入指導工作。能讓張老師花如此大心力的主因,就是希望能夠普及科學,讓學生真正喜歡上科學,在科學中找到樂趣。「其實一位老師不用知道很多,因為像我們身為理化老師,不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我們要做的是點燃學生心中的一把火,燃起對科學的熱愛。」他說。
 
和其他學校科學社團不同之處,成功國中的科學研究社並不特別徵選科學資優生,因為張老師不認為社團是要以參加科展、拿到名次,甚至是滿足家長對孩子成績的期待為目標。但每年5月入學招生時,該社都會卯足全力邀請新生加入,並以新生提出的科學研究報告為入社的審查標準。這種種的努力都是為了確保讓對科學有意願的學生加入,也希望家長能支持孩子參與社團。「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進而得到成功的經驗,這才是我們這個社團想要發展的方向!」張老師說。
 
因緣際會走上教師之路
 
張老師的父親、姊姊們都是老師,家中也希望他能繼承衣缽,但研究所念環境工程的他,原本想進入科技業當工程師,雖然求學時代選修了教育學程,但他一直沒把當老師作為生涯目標,也沒有完成實習。沒想到,退伍前陪著同學一起去考代課的他竟然考上了,而某校長的一句話:「代課可以抵實習,你就不妨拿個教師證吧!」讓本來已經應徵上科技業的張老師就這樣走進了教育之路。
 
真正開始和學生接觸,他才發現自己喜歡當老師。「我喜歡人際互動,卻不喜歡交際應酬。在和學生的互動中,我才發現自己喜歡和小朋友玩在一塊,像我在之前的學校就都帶領棒球隊、籃球隊。」他說。上課方式生動活潑的張老師也總能讓班上功課最差的學生喜歡上他的課。舉例來說,上熱學時,他會直接示範「手指點火」,用這些小實驗就能引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但張老師也發現,要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兼顧上課進度往往十分困難,於是在成功國中創校之後,他就轉到該校擔任學務主任,並提出了成立科學研究社的構想,希望將他對科學普及的概念落實在社團中。
 
成功國中科學研究社的理念,是希望建構出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將課程分成了基礎、技術及探究三部分。一開始,該社會先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像是閱讀、寫作、找重點等。之後,再以培養學生的資訊能力為主,教導他們使用所需的軟體。至於重點的探究過程則以各種生活情境為主,像是今年便結合家鄉附近的頭前溪,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了解河川、水,甚至其中的生物。
 
碰到了社內指導老師不會的問題,該社也會安排學生前往附近的工研院直接向專家請教,或是邀請各校老師、學有專精的家長前來演講等。探究過程之後,指導老師也會要求學生各自提出想要研究的內容,題目設定後再做實驗設計,之後還會要求學生上台報告,甚至做海報,培養充分的表達能力。
 
「孩子其實剛開始都不知道要做什麼題目,而指導老師就要給他們一個方向,最終他們都會自己走出一條路,從中展現創意。」張老師說。每一次上課後,他也會要求孩子寫下心得,而每一次參加科展完,學生也要寫下團隊合作的過程與感想,而這些課後的心得,更是他下一階段想要教給學生的內容,也就是學生面對生活的態度。
 
「整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的態度在轉變。因為在課堂上,學生是被動的,是老師餵知識給他們。但在我們的社團中,我們只是點燃孩子心中那把火,讓他有興趣,他就會主動學習。」他說。也由於成功國中的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庭都滿優渥,常常在團隊合作中只看到自己的目標,為了培養學生多一點關懷他人的心,張老師也會安排學生到國小科學營服務,希望訓練他們對社會付出、感恩的精神。
 
如同在魔毯上探索世界
 
但學生畢竟都是被動的,因此在許多實驗的過程中,張老師也花了很多時間陪伴,不僅下課後的社團時間,連假日都貢獻給學生,還得隨時以部落格、臉書,甚至是iTune U和學生互動。「我們老師不會因為帶社團而增加薪水,但看著學生從國一進來懵懵懂懂,到後來自我產生紀律,且不管是在領導能力、口才表現、統御能力上都有所突破,就是我們帶社團、做科學探究過程最大的滿足。」他說。
 
未來,張老師也希望科學研究社能有更多的學校特色,並加入與生活相關的課程。例如,與家鄉特色結合,帶領學生前往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等偏遠地區,並將該社所有的資源分享給當地學生,也希望城市學生了解原住民的文化。
 
「科學研究社就好像一張魔毯,我想帶孩子藉著這個魔毯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張老師說。這種精神就如同他自己經營的「發現成功,科學研究社」部落格上所寫的:「科學研究社是要讓孩子有機會經歷研究的成功經驗,如果孩子都願意冒險、不畏懼思考,並且願意回饋、服務及分享,可想像世界會變得多麼強大!」而對張老師來說,科學研究社也是他實踐心中科學普及目標的最好魔毯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