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教育專題報導(二):海洋生態與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塑膠柔珠

106/05/19 瀏覽次數 3035

近年來,「無塑海洋」(“No plastic ocean”)和「化妝品中不要添加塑膠微粒」 (“No Microplastics in cosmetic products” ),已成為許多環保團體關心和呼籲的議題或政策。究竟塑膠柔珠對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可能有何影響呢?

 

        根據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導,塑膠微粒一般指的是尺寸小於 5 毫米(5mm)的塑膠微粒子,包括一級與二級微塑膠。其中一級微塑膠,如塑膠柔珠,乃是指為了達成特定目的、功能而製造的產品。二級微塑膠則是陸地上或海中的大型塑膠長時間分解形成的微粒子。日用品中泛稱的「柔珠」,意指作為消費性商品原料的一級固體微塑膠。塑膠柔珠或許在某些方面增進了人類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卻對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員廖運志指出,塑膠柔珠的顆粒太小,容易被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吃到,進入牠們的消化系統裡,而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食物來源。另外,很大的問題是,塑膠柔珠在海洋裡漂浮的過程中,非常容易跟油脂親和,它的表面積可以吸附有毒成分的油脂,這些毒物隨著浮游生物進到了食物鏈,浮游生物是其他生物的食物來源,經過食物鏈一層層的累積,有毒物質會累積在生物的體內。塑膠微粒對生物的影響是緩慢漸進式,食物鏈的終點就是人類,所以它最後影響到我們人類本身。

 

        塑膠柔珠不論對近海或遠洋的海洋生態都會有重大影響。廖運志表示,一般來說,越靠近人類活動範圍,污染源比較多,所以,通常近海的污染比較多,近海魚類承受的污染相對濃度比較高。但塑膠的這個污染則不盡然,因為塑膠柔珠它可能會隨著洋流飄散到很多地方,不會因為是在遠洋,它的污染和負面影響就消除。塑膠柔珠有可能會被濃縮、被累積,隨洋流擴散到遠方,亦即,對近海和遠洋的生態都會產生影響。

 

        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陳孝行也指出,塑膠柔珠有點類似環境中的吸附劑,會吸附很多污染物,包括重金屬、環境賀爾蒙、農藥等。當它進入川流海洋中,吸附了很多海水、河川的微量有機物,再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體中,就可能影響雌激素、女性荷爾蒙、神經效應等,重金屬也會影響我們的肝腎。

 

台北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則表示,大海中的塑膠柔珠能吸附很多的有毒物質,包括有毒的金屬,像鉛、鎘、汞、農藥,或者是工業用的廢棄物。如果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到民眾的身體,醫界就會擔心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果塑膠柔珠吸附毒物含有汞的話,會產生神經毒性,也會傷腎、引起心血管疾病;如果有鉛的話,也會有神經毒性、傷腎,甚至引起心血管疾病、貧血、痛風等。

 

顏宗海說,塑膠柔珠如果吸附了有毒的重金屬,通過食物鏈到我們的餐桌,不小心我們就會吃進去。由於這些重金屬大多是水溶性的,民眾如果擔心食入後影響身體健康,建議民眾多喝一些白開水──多喝水可以幫助把這類水溶性的化學物從腎臟、尿液中排除掉。如果塑膠柔珠吸附的有毒物質是脂溶性毒素,它在我們人體會經過腸胃道代謝掉,建議民眾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幫助人體把脂溶性化合物從腸胃道、糞便中排除掉。

 

如果民眾吃了含有塑膠柔珠的魚,或擔心塑膠柔珠影響自己健康,「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可以幫助人體減少塑膠柔珠吸附毒物的影響;不過,這些畢竟是治標或事後防禦,而非治本的作法。如果採用可以替代塑膠柔珠又不會影響環境生態的替代品,或者是從源頭對塑膠柔珠進行管理,可能是避免其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更好作法。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105年度《「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以環保永續、環境教育、財務金融、應用科學暨新媒體藝術等領域為例》執行 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