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人是如何思考的?戴麗娟的非主流歷史道路
103/12/15
瀏覽次數
12522
吳美枝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休謨(David Hume)曾說,追溯人類心智的歷程,是歷史學家的責任,而非編年史學家的工作。身為歷史學家的戴麗娟,自2001年由法國返台後,研究範疇雖從法國史逐漸延伸至世界史,但仍始終背負著這十字架,持續追索著人類思考的脈絡。她說:「這種追尋,不只是為了撫觸歷史中曾經存在的那個人或物的容貌與樣態,也希望能藉此窺見寄形於其中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精神與魂魄。」
多元學習
生長於台北的戴麗娟,坦言自己從小生活順遂,未經大風大浪。雖然非教徒,卻因緣際會進入了教會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她沈浸在多元發展的學習空間裡,藉由聖經的故事,看見了世界有多廣闊,深深體會到教會學校帶給她的不只是智識和宗教,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薰陶。因此,在高中時代,戴麗娟就懂得讓自己過得很多元,她活躍於社團,參與校刊編輯,盡可能嘗試各種學習與事物。
「我從小就對時間造成事物狀態的演變,特別敏銳,也很感興趣,無論是人的改變、街景的變化,或是堆放在家裡的舊雜物,都會讓自己很有感觸。」戴麗娟說,高中時遇到一位很好的歷史老師,她將個人的生命經驗融入教學,使得歷史不再只是課本中的文字敘述,而是栩栩如生的鮮活影像。「這位老師的教學充滿熱情,啟發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同學,紛紛對歷史產生極大的興趣。」
進入政治大學歷史系後,戴麗娟不只修習本校的學分,也跑到鄰近的大學去聽課。此外,她還加入話劇社,展開極具創造性的生活。「大一、大二幾乎都窩在話劇社,什麼都學,包括編導、舞台監督、場記,樣樣都做過。」當時,他們演出的話劇,主要是改編自西方的前衛劇作,從中,戴麗娟汲取了不少的人文養分,同時也藉由文學、電影認識了法國,進而對這個國家產生興趣,遂於大三開始學習法語,甚至大學一畢業就決定去法國留學。
法國治學經驗
「去法國,原本只是浪漫的情懷,打算念一、兩年學好法文就回台灣。」孰料,一去就是十一年。戴麗娟表示,本來是要念劇場碩士的,但法國學制很重視學歷,若堅持要念劇場,就必須從大一讀起。考量現實,使她不得不回到歷史領域。然而,在歷經歷史研究的樂趣後,竟對研究工作產生了熱情。完成碩士論文後,她決定再待一年,之後更取得了博士前修階段的文憑。此時,是不是該回台灣?戴麗娟陷入兩難。
「作研究,有點上癮了。老師也覺得我做得不錯。當時若離開法國,感覺像是入寶山,才剛到洞口,還沒進到真正精彩的地方。」因此,戴麗娟決定奮力一搏,留下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而她的博士論文也選擇挑戰一個全然法國背景的題目:法國人類學建制化過程與殖民的關係。她說,困難是一定的,過程雖然辛苦,學到的東西,卻是紮實一輩子受用。
「法國學術訓練重視的是論述的能力,而非考試分數。我在法國共寫了三篇論文,題目雖各不同,但每次都是為了用更大的視野去回答前一個階段還沒解決的疑問。」她表示,法國的歷史研究很注重歷史原始檔案。而他們訓練學生,會期待學生在研修過程中,把相關資料從頭到尾讀過一遍,然後再提出個人的見解,等於是要求學生在這個題目上獨當一面,使之畢業後即可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戴麗娟完成博士學程後,成為「法國人文學科發展史」與「法國殖民史」雙重領域的專家。對她而言,法國的治學經驗彌足珍貴。因為時至今日,去法國留學仍是非主流的選擇,更何況是當年。「歐洲有豐富文化底藴,而法國思想的人文深度很深,精細度和思辨的複雜度也比較高。所以就連美國也得引進像傅柯(Michel Foucault)、德希達(Jacques Derrida)這樣的哲學家。」而法國經驗也讓戴麗娟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眼光,她看事情的角度相對比較多元、開放、有彈性,也不容易為主流思想所左右。
限制與開放
去法國前,戴麗娟懷抱的是劇場夢,法國行後,戴麗娟卻成為一名歷史學家。她依舊喜愛劇場,只是,對歷史的研究更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執著。「作研究最大的挑戰,就是去挖掘別人所未知的領域,或把別人已知的東西,以新的角度再做更透徹的詮釋。」從探索「範圍模糊的知識」變成「大學學科」建制化過程為起點,戴麗娟持續追尋著知識的形態,她不斷追問:「為什麼我們是這樣思考事情的?為什麼那時代的人會把事情組織成那樣的狀態?」
對於自己的研究對象始終以知識份子為主,戴麗娟也曾思索是否要有所突破。但是,她終究意識到–人要有自知之明。「這是一體的兩面,知道自己的限制、弱點,相對的,你就會知道自己可以發揮的強項在哪裡。」她說:「我的生活相對平穩。但有些人的童年卻較顛沛,有朝一日當他成為學者時,也許就容易想為農民、工人等弱勢族群發聲。我既然沒這些背景,也不用去強加正義訴求、或去追求所謂政治正確。重點是讓自己保持開放心態、同理心。跟我較接近的,也許就是這些知識人、文化人。以之為標的作研究,比較不勉強。」
當年,戴麗娟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研究法國歷史,她坦承過程確實辛苦。除了研究回顧、挖掘資料文獻等繁複的工作內容外,最困難的莫過於提出自己的觀點。「選題前,要搜尋很多資料,把談過這個問題的所有資料文獻都看過一遍,這是基礎。之後才能從裡面發現大家所忽略的面向。而你論述的方式,和運用的材料也有很大的關係。即使找到沒人用過的材料,也要對其有相當的敏感度,才能分析它們,不然就可能講出和別人一樣的見解,得到沒有創意的結論。」然而,所謂敏感度是否又和天分有關呢?
戴麗娟相信,像傅柯這類成功的學者,是具有天分的。但是,除了天分,仍需要時間去累積經驗,最重要的是,必須要非常「用功」。她說,今年是傅柯逝世三十年,法國有一些紀念他的活動,包括展出他生前的讀書筆記。「傅柯挖掘問題、關照問題的方式,是穿越時代的,而他的論述方式也很具顛覆性。看到法國國家圖書館介紹傅柯的筆記,深深了解為什麼這個人可以寫出那些書。原來,他是這麼的用功。這些筆記,都是他思考的軌跡。」
多年來,戴麗娟撫觸著時間的遺痕,尋索人類思考的脈絡。她說,不管自己身處哪裡,都會注意那個大社會的變化,並且,會希望做當地的題目。所以,無論是現階段在台灣,或是前往美國哈佛燕京學社作訪問學者,她都會盡可能善用當地的歷史資源,進行深入而獨創性的研究。然而,在無涯無際的時間洪流裡,總會有一條細絲,牽繫著她和法國,「如今,不管我做什麼題目,夢裡都會回到那裡,用不同角度反覆去瞭解那個國度,一點一滴,累積著更深的理解。」
歷史家(2)
歷史研究(4)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從老舊門鉸鏈到年輕膝蓋,自體幹細胞治療讓人重返跑跳的日子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從軍事用途到改善 AI 運算耗能問題,看化合物半導體「氮化鎵」如何推開下世代通訊與應用的大門!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