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低污染仍有害

102/05/21 瀏覽次數 13694
澳洲東部的大堡礁是著名的觀光景點,在那裡,珊瑚蟲每年十一月排放精卵,是個極為壯觀的景象。那些卵子受精後,受精卵就在海水中進行細胞分裂,通常在24小時內就發育成為實囊幼蟲。幼蟲在海水中大概要浮游一、二個星期,才會沈降到海底的珊瑚礁附著。幼蟲附著在礁石上之後,才發育成珊瑚蟲,開始分泌碳酸鈣骨骼,同時進行分裂增殖,逐漸長成一株小珊瑚群體。這是珊瑚礁更新的關鍵。

但是,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候選人班耐特最近卻帶來了壞消息。今年十一月七日,班耐特到大堡礁採集了兩種珊瑚,養在銅離子濃度不同的三種海水裡。一是清淨的海水,銅離子濃度為十億分之二、三左右(2~3 ppb),一是5 ppb,一是30 ppb。然後靜待牠們釋放精卵。

結果,三種海水中的幼蟲數目一樣,可是5 ppb海水中,能夠發育成小珊瑚蟲的幼蟲,少了30%。30 ppb海水中,則少了70%。此外,在銅離子濃度高的海水中,即使幼蟲能夠發育成珊瑚蟲,發育速率也比較緩慢。

科學界早就知道,銅離子濃度高的海水會毒害海洋生物。班耐特的發現,顯示極低的污染量也有害。事實上,接近昆士蘭海岸的珊瑚礁,海水中測量到的銅離子污染從未低於5 ppb。

自然資源保育單位應設法理解保育生物生命循環期中最脆弱的階段,因為在那個階段,即使過去相信沒有污染之虞的化學品排放量,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OPEN
回頂部